
获得徽章 0
- 1/
996到底是自愿还是被迫?
2/
很多人嘴上说自己“愿意996”,
可真要让他选,大多数人宁可多拿少点钱,也不想熬到半夜。
嘴上喊自愿,背后都是“没退路”。
3/
为什么?
有些行业就是拼谁肯耗,
不跟着熬,担心被替代;
不加班,担心老板挑刺;
走了,担心新岗位工资还不如现在。
4/
我认识一个朋友,刚进互联网那年真觉得996是机会:
年轻,想升职,多干点拼出来地位。
可干了三年,他发现自己不敢走,
因为走了没积累什么可复制的能力,只学会了熬夜改需求。
5/
所谓“自愿996”,很多时候是环境把人推到只能选拼命:
• 不拼,升职没你
• 不在,资源没你
• 不熬,机会没你
996从来不是情怀,而是可替代性太高。
6/
要破这个局,只有一条路:
把时间挤出来,留一部分给自己,去做能带走的能力积累,
不然哪怕换了公司,换汤不换药。
7/
别把“拼命”当底色,
最怕你以为加班是在为自己投资,
其实是在帮别人加速榨干你。
8/
有底气拒绝996的人,
不是因为不怕丢饭碗,
而是手里攥着离开也能吃饭的筹码。
早点攒自己的筹码,才是真自愿。展开2点赞 - 1/
买房是刚需?
只有当它满足了“你必须住在某个地方,租房反而更贵,且你具备长期稳定能力”时,才算是真刚需。
2/
很多人“买房是刚需”是被情绪和惯性绑架:
看到朋友圈晒房、听爸妈催、听信“房住不炒”政策,
但是你真的对能力和需求做过验证吗?   
3/
有条件的人买房,确实能在长期获得稳定感、锁住地段红利、积累资产。
美国数据显示房价过去10年几乎翻倍,长期持有普遍获利()。
4/
但如果你还没稳定收入、动荡频繁、资金压力大,
买房可能让你“为银行打工”十几年,
还承担装修、税费、维修等隐性成本   。
5/
知乎上说,“绝对刚需”不存在,所谓刚需只是在特定状态下才成立 。
6/
什么时候算真刚需?已有稳定家庭(结婚、生子)
当地租金+搬家成本 > 房贷月供
启动资金充足,不影响生活质量
7/
什么时候该等等?
❌ 收入不稳或刚换工作
❌ 还没明确长期住址或就业规划
❌ 首付压力大,月供会影响生活质量
8/
所以,买房不是“都要买”的刚需,而是“你已做好长期战斗的配置”。
先清楚自己为什么买,再决定是否入场。展开赞过41 - 1/
你最累的时候,是怎么撑下来的?
2/
有时候问这个问题,不是想听答案,
而是想知道,有没有人跟自己一样,
熬到深夜,撑到没退路,还咬着牙没倒下。
3/
我最累的时候,不是没钱、不是没机会,
而是明知道自己得干,却不知道该先干哪块。
满脑子都是事,身体却一动不动。
4/
后来我才发现,撑过去的人,不是更能熬,
而是懂得怎么给自己分段。
扛不住的时候,别想着一口气翻篇,
先把明天拆成一小时、半小时,
先干一小块,先推进一点。
5/
那阵子,我学会了三个“撑下来”的小习惯:
• 别跟自己讲道理,先去洗个澡、喝点水
• 把最难的那件事放到早上做完
• 做不完就放下,睡一觉明天继续
6/
撑过去从来不是靠硬抗,
而是你能不能在最混乱的时候,
留一点点清醒,把当下推过去。
7/
熬不过去的人,想的都是“怎么坚持到最后”。
熬过去的人,心里只有“下一步先干完”。
大事拆小,小事先做,就是撑下来的底气。
8/
别把自己逼成铁人,
最累的时候,只要你还肯往前推一点,
再小的步子,也会把你带到后面不敢想的远处。展开赞过评论2 - 1/
人什么时候最容易被逼到换轨?
2/
大多数人不愿意换轨,
不是没想法,是下不去那个狠心。
可真要换轨,往往不是主动选的,
而是现实逼的。
3/
一个人最容易被逼到换轨的节点,
通常逃不开这几个时刻:
• 钱链断了:收入撑不起支出
• 案例断了:原来的方法不灵了
• 人脉断了:依赖的人不带你玩了
4/
我见过有人干了十年老本行,
公司一场裁员,直接打掉半条路。
要么换,要么等着耗死,
结果他逼着自己转行跑到线上做顾问,
两年后反而活得比原来滋润。
5/
换轨从来都不体面,
真换的人,大多是被现实逼到没退路,
才肯一把火把旧船烧了。
6/
换轨之前想得再清楚,不如先问清三个问题:
• 我还在指望谁能兜底?
• 现在这条路真能跑多久?
• 我敢不敢先把一只脚跨出去?
7/
人不是怕换轨,怕的是,
换的时候连点亮灯的人都没有。
所以但凡想换,就先去找人、找信息、找过来人的路,
别一个人闭门造车。
8/
别等到轨塌了才被动跳。
主动换,虽疼,至少是自己选的。
有时候,轨换对了,比熬下去值太多。展开评论点赞 - 1/
有哪些瞬间,让你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
一个朋友跟我说过:
他有段时间工作不顺,跟最好的朋友吐槽,
对方只回了一句“别想太多”,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原来很多关系只适合聊顺风顺水。
3/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一起吃饭可以没话题,聊天可以随便刷段子,
可一旦你真把心里话掏出来,
就发现能接住的人其实没几个。
4/
成年人的社交,表面是一起热闹,
底层是各自孤岛。
有些人,看似天天联系,却根本听不懂你想说的分量。
5/
有时候距离不是疏远出来的,
而是试探出来的。
一旦你试着把自己暴露多一点,
对方若假装没看见,心里的那道墙就立住了。
6/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连接,
往往不是靠热闹维系,
而是你们都敢暴露脆弱时,还能彼此守住分寸。
7/
别为所有关系都拼命解释和证明,
能走近的自然懂,
留不住的,就隔着吧。
隔着,也是一种体面。展开赞过21 - 1/
有哪些“不争不抢”的人,最后反而过得更好?
2/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不抢话语权,也不混圈子,
平时话不多,机会来了却总有他一份。
3/
有个前同事,平时在公司不争功,不抢项目,
很多人觉得他没存在感。
可裁员那年,他是少数被挖走的人,
因为他早就把公司里最麻烦的流程理顺了,
离了他,谁都得头疼。
4/
这种人看着“不争”,其实一直在积累底牌:
• 别人抢资源,他把基本功打透
• 别人抢露脸,他把结果做得无可替代
• 别人抢热度,他稳住自己可复用的能力
5/
有些人以为卷赢了就稳了,
可真到关键时刻,老板选的是
谁能把烂摊子收拾好,不是谁喊得响。
6/
“不争不抢”不是佛系,而是把力气用对了地方。
你不用跟所有人抢眼前,
你只要让别人离不开你就够了。
7/
别把时间耗在“抢”上,
把时间花在让自己不可替代上。
这世界从来不奖励喊得最大声的人,
只奖励手里真有东西的人。展开赞过11 - 1/
什么样的人前途无量?
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
而是那些能反复“自我归零”、持续进化的人。
2/
有些人遇到一次小挫折就停滞,
而有些人,每次遇见新环境都能迅速适应,
能主动丢掉旧认知、快速学新规则。
3/
你以为前途靠背景、靠资源、靠学历,
但真正能逆袭的人,都极度擅长“自我否定”——
他们敢承认“我错了”,也能放下包袱重新来过。
4/
前途好的,从不执着于一次胜负,
他们专注于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
别人还在争对错,他们已经换了赛道。
5/
如果你想让自己越来越有前途,
与其钻牛角尖,不如问自己:
“我有没有勇气随时清零,重新出发?”
6/
时代变了,所有的持续牛人,
本质都是“长期可升级的人”。
真正的前途,是你能否不停进化。展开评论点赞 - 1/
想摆脱焦虑,得先把注意力放到这里。
2/
很多人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不是因为事太多,而是注意力全跑偏了:
盯着结果,忽略过程;盯着别人,忘了自己。
3/
真正能熬过焦虑的人,注意力从不放在“结果对不对”,
而是盯住“每天有没有做对一件小事”。
能掌控的只有当下,焦虑的都是没法掌控的远方。
4/
我认识一个人,每天只盯三件事:
睡够、动一动、把最难的那件事先干掉。
他不求计划完美,只看“当下有没有推进”。
结果别人还在焦虑,他已经跑完三轮。
5/
要摆脱焦虑,别再把注意力放在你改变不了的地方。
别盯着KPI和别人的进度条,先盯住自己能做到的下一步。
6/
焦虑不可怕,怕的是你把注意力交给了它,
却没把行动留给自己。
盯住一件事干完,比盯着十件事发愁更靠谱。
7/
焦虑的人都想“结果快点来”,
真正稳的人,只问自己:
下一步,能不能先做好?展开赞过评论2 - 1/
当你没钱没人脉时,记住犹太人的卖灯思维。
2/
有句老话流传很久:
“如果你穷到什么都没有,就去卖灯。”
什么意思?
就是哪怕你没本钱、没人脉、没背景,
也要找一件能给别人带来“持续亮光”的东西。
3/
卖灯的人不直接跟你抢资源,
而是帮有资源的人把路照亮——
别人走得更顺,你顺便赚到钱。
很多犹太商人最早就是从给码头、集市、剧院装灯起步,
赚的不是灯钱,是人脉、关系、后续的持续流。
4/
放到现在一样适用。
当你没资源时,别想“一口吃成胖子”,
先找一个帮别人省事、省时间、放大收益的“灯”。
哪怕是整理信息、做撮合、跑腿,都是灯。
5/
我见过一个 0 起点的年轻人,
什么都没,他就帮人整理小众资料,
搭了个社群卖订阅。
几百块、几千块一点点积累,
一年后,他靠这条路见到了比他强 10 倍的人脉圈。
6/
卖灯的核心是:
• 不直接抢蛋糕,先帮别人做大蛋糕
• 赚不到大钱?先赚小钱,把自己挂在链条里
• 有了小钱和关系,才谈得上后面转型、放大
7/
别再死磕那些一开始就要全靠自己的副业,
当你啥都没有,先当“灯”,先亮出来,先让别人离不开你,
才是底层逆袭的第一步。
8/
记住,穷的时候别死撑面子,
没资源时别妄想闭门造车。
当你没钱没人脉时,
先学会给别人把路照亮——
灯一亮,机会就会来。展开赞过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