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0
- 1/
看透人性的人,从不解释自己。
2/
为什么?
因为他们太清楚,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听真话,
只想从你嘴里听到能验证他想象的版本。
3/
解释多了,其实是在给对方“再编一次”的素材。
尤其在流言、背后议论里,
解释得越细,对方拼得越嗨。
4/
我见过太多人栽在这一点:
被误会后,硬要把自己说清楚,
结果一圈解释完,没堵住流言,
反而让对方抓住新把柄。
5/
看透人性的人怎么做?
真正重要的人会主动问你,不用你解释
不重要的人,随他怎么想
真正要解释的,交给结果
6/
有时沉默不是怂,
而是最高效的止损。
把要解释的力气,留给把事做成,
是最优解。
7/
解释,是在把你自己交给别人的情绪处置。
沉默,是在把自己从对方的剧本里抽出来。
说白了,不解释,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8/
以后再遇到流言、误会、曲解,
别急着争对错。
信的人不需要,不信的人不配。
不解释,才是最省力的自洽。
展开评论点赞 - 1/
真正赚钱的人,第一步都是先找顺风车。
2/
很多人搞钱搞不起来,
就是一开始就想靠自己单打独斗:
自建流量、自己引流、自己铺产品…
结果半年干下来,
流量起不来,产品也卖不动。
3/
我见过的几个起飞最快的案例,
一律是先蹭别人的场:
跟着大号跑渠道、给有资源的人做服务、
先帮人赚钱再顺带捞自己一票。
说白了,先找顺风口,别上来硬抗逆风。
4/
想搞钱,别问“怎么从 0 到 1”,
先问自己:
• 谁手上有流量?
• 谁有稳定需求但做不完?
• 谁做成了,我可以做他的补位?
先把自己挂到顺风车上跑一段,
你才知道后面要造什么车。
5/
真正赚钱的人,从不在最开始纠结面子和独立性。
先搭个杠杆,先借个路,
把第一个闭环推出来再说。
自己造车没错,但先搭车更快。
#创作者训练营#展开评论点赞 - 1/
层次拉开最快的,从来不是资源,
而是你不敢碰的认知禁区。
2/
很多人自以为差的是机会、背景、起点,
但真把他扔进机会里——
99% 也做不出来。
为什么?
他心里自带一条“安全线”,
这条线之外的机会,他连想都不敢想。
3/
我有个朋友,原来打工月薪 8K,
做副业时特别克制:
最多就想着多赚 3K,生活不慌张就好。
后来机会来了,有人找他做信息撮合,
一单利润抵他半年工资。
他犹豫了俩月,最后没敢做——怕麻烦,怕得罪人。
4/
说白了,人和人差距最大的一块,
就是“敢不敢突破自己的舒适阈值”。
没资源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给他一条发财路,
他还要给自己设三条道德枷锁。
5/
想拉开层次,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有没有什么“碰都不敢碰”的机会?
• 我害怕它,是因为真不行,还是只是怕犯错?
• 我要证明什么?我要顾虑谁?
答案里,就藏着你下一个台阶的门槛。
6/
别骗自己“等条件成熟”,
真把你卡死的,往往是你自己画的那条安全线。
跨过去,才有资源;
画住它,资源再多也只是别人的。
展开评论点赞 - 1/
真正赚到钱的副业,
从来不是你的兴趣。
2/
或者更准确地说:
一开始不是,后来才可能变成。
我见过太多人,搞副业只选“自己喜欢的”:
写书、做手工、拍Vlog……
结果忙了半年,
赚钱的只有平台,亏钱的只有自己。
3/
为什么?
兴趣是启动时最不可靠的动能,
它驱动你投入时间,却不保证别人掏钱。
你以为“有热爱就能变现”,
市场只看:“能不能买单?”
4/
想让副业赚到钱,要换个顺序:
• 先找需求:别人想要什么?
• 再找匹配:这个需求,我能解决吗?
• 最后才考虑:这事儿我愿意长期做吗?
兴趣可以加分,
但不能当底层逻辑。
5/
有些人做着做着才发现——
原来帮别人赚钱、解决麻烦、跑流量
也能变成“新兴趣”。
真正的热爱,不是凭空生的,
而是从别人愿意付钱开始。
6/
所以别再问“做什么我最喜欢”。
先问:做什么,别人愿意给我钱?
搞钱的副业,
从来不是先宠自己,
而是先服务别人。
展开评论点赞 - 1/
你刷了100种方法,
收藏了50篇副业攻略,
结果副业还是没搞起来。
不是方法不够多,
是你始终卡在了一个假动作里。
2/
我见过很多人搞副业失败,
不是因为他没资源、没能力,
而是每次都在“研究—焦虑—放弃”这个循环里打转:
学一堆、拖很久、然后什么都没推出来。
3/
副业搞不动,大多卡在这几个盲点:
• 想找“确定赚的项目”,一等就等了半年
• 觉得自己要“准备好”,结果一直在准备
• 怕做砸了,所以一开始就想做得完美
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推第一步的力气。
4/
真正搞起来的人怎么干?
• 找一个“有钱付的需求”
• 用1天时间搭一个能卖的版本(哪怕很糙)
• 马上发给人看,看有没有人买单
• 有人买了,再慢慢打磨内容、交付、口碑
副业不是“准备好才开始”,
而是“开始之后才逐渐搞懂”。
5/
副业不是靠想象启动的,
而是靠“收钱”启动的。
你可以没粉丝、没产品、没流程,
但你得有一个能“马上变现的页面”。
能推得动,比讲得清重要。
6/
所以,别再收藏了,
把你刷的那些方法,挑一个立刻去做。
哪怕只赚1块钱,
也比你再看100个副业视频更有价值。
#挑战每日一条沸点#展开赞过评论1 - 1/
能扛事的人,
往往扛着扛着,就散了。
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坚强,
而是因为他们太习惯自己撑,
以至于,没人看出他们撑不住了。
2/
真正压垮一个人的,
从来不是最后那件事,
而是他长期处在“不能垮”的状态里,
连崩溃都要排队。
3/
我见过太多这种人:
• 有事第一个上
• 被误会也不解释
• 睡3小时继续干活
• 身边人都觉得“你肯定没事”
但他们也会偷偷崩溃,
只是崩得没人知道。
4/
为什么这些人最后容易“散”?
因为他们从不习惯向外索取:
不说需求、不表情绪、不求安慰。
长期活在“自己解决一切”的模式里,
等于永远透支能量,
从不充电。
5/
如果你也是那种“别人都觉得你很抗压”的人,
请提醒自己:
你不是铁人,
你可以喊累,
你有资格说不行。
6/
真正扛事的人,
不是“什么都扛到底”,
而是知道——
什么时候该卸下,
什么时候该求援,
什么时候该保护自己。
7/
别把“能扛”当成人设。
能量是流动的,
情绪是要清空的。
你要做的不是一直强撑,
而是让自己活得久、活得稳、活得不必装没事。展开赞过评论1 - 1/
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
你对抗什么,什么就存在。
这不是鸡汤,是你反复掉进情绪黑洞的核心解释。
2/
我认识一个朋友,30多岁还在挣扎自我价值。
他试过写日记、冥想、运动,试图“摆脱焦虑”。
每次好一点,就忍不住问自己:
“我是不是好了?”“怎么还会有这种情绪?”
他以为自己在“疗愈”,其实是在“审判”。
3/
对抗,是最深层的自我攻击。
当你说“我不能焦虑、不能失败、不能懒惰”,
你就把这些状态永远框在了“敌人”的位置上。
你越想赶走它们,它们越会反弹回来。
4/
接纳,不是认同,而是不再把它当敌人。
就像你可以一边焦虑,一边也能吃饭、写作、出门、发推。
你允许它存在,它反而失去了掌控力。
5/
“消失”不是情绪不见了,
而是你不再因为它而自我否定。
你开始把情绪当气候,而不是“故障”。
下雨会烦,但你不会质疑自己为啥活在多云天里。
6/
所以,真正的力量不是把“坏状态”清零,
而是你能不能带着它,也能动起来。
你接纳什么,什么就变轻;
你越较劲,越沉。 #创作者训练营#展开1点赞 - 1/
真正高能量的人,从来不这样做:
用“忙”和“燃”来掩盖混乱。
因为他们知道:
燃得快的,灭得也快。
忙不出结果的,只会透支自己。
2/
低能量的人喜欢靠“情绪爆发”启动,
看个视频热血沸腾,
听个播客觉得世界都懂了,
但一转头,又回到原地踏步。
他们把“激动”,当成“行动”的前奏,
但其实只是脑内放烟花。
3/
而真正高能量的人,
不靠外部刺激,而靠内部秩序。
他们有一套能让自己快速归位的机制:
• 情绪上来时,先写,不发
• 任务太多时,先砍,不拖
• 焦虑发作时,先睡,不演
4/
他们也累,也焦虑,也会厌世,
但不会用“继续刷短视频”、“继续输出内容”来假装自己还行。
高能量,不是状态永远满格,
而是你知道何时该停、该退、该空。
5/
真正高能量的人,
不是更燃,而是更稳;
不是更满,而是更空;
不是更卷,而是更准。
他们靠秩序续航,靠聚焦发力,靠留白复活。
#创作者训练营#展开赞过21 - 1/
真正起飞的那拨人,都做对了第一步。
不是拍脑袋开始写,也不是琢磨风格定位,
而是直接选了一个“能被系统推送”的结构。
他们的创作,从来不是随机试错,而是套用顺风口。
2/
你以为他们起飞靠的是坚持、运气、差异化?
其实他们只是提前识别了一个关键机制:
平台只推“好传播”的内容,不推“好表达”的内容。
越早接受这个现实,越容易跑通第一轮。
3/
我认识一个做副业号的人,0粉开局,前10条内容全都用了同一个结构:
• 一句话情绪引爆
• 三段内容反转
• 最后一段引导储备动作(收藏、评论)
10天内涨粉5000,广告资源自动找上门。
4/
很多人副业做不起来,不是你不努力,
是你在一个**“无法被推送”的结构里努力**。
你要的不只是内容,而是内容 + 节奏 + 推动机制。
平台帮你搞钱的前提,是它能“懂你”。
5/
所以,真正的第一步,不是“写什么”,
而是:“我写的这玩意,有没有平台转发的潜力?”
不是讲得多有道理,而是能不能“转得动”。
6/
复盘一下你最近的内容:
• 有钩子但没转发?→ 节奏错了
• 写得很好没人看?→ 场景错了
• 有人点赞没人扩散?→ 结构错了
真正的起飞,从不是“做对很多”,
而是从一开始就没踩错结构。
#创作者训练营#展开评论点赞 - #创作者训练营# 1/
真正的认知升级,
不是你学会了多少知识,
而是你开始敢删掉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
尤其是——你亲手立下的“信仰”。
2/
你以前觉得“努力一定有回报”、
“稳定就是安全”、
“别人说好的一定没错”。
后来才发现,
这些信念,困住你的不是内容,
而是执着。
3/
升级认知的第一步:不是“加法”,是“减法”。
你要敢于放弃:
• 曾经说服自己的话术
• 让你感到安全但没结果的路径
• 来自权威但早已过时的结论
4/
你开始不再为反对而反对,
也不再因为“说不清楚”就觉得自己错了。
你明白:
真正的理解,往往意味着沉默而坚定。
5/
认知升级不在于“懂了什么大道理”,
而是你愿意承认:
我以前信的那些,
有一部分是错的、旧的、过时的。
并勇敢地把它们删掉。
6/
信仰的更新,往往比技能的升级更痛。
但只有当旧系统卸载了,
新版本的你,
才有空间装进去。展开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