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知行合一的行
回顾
1.致良知:找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
2.致良知优点:提升选择准确率、判断力、智慧;会让人心胸宽广、一身正气。
3.致良知的运用:戒慎害怕。
4.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何行动起来
作者解读: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们接触的外界的人或事是和我们内心的思想是完全统一不可分割。
2.心和外物分割后就会形成人的压力,比如在工作上有拖延症,有精力和时间去办这件事但就是拖着,最后会感到不舒服,作者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治疗后也容易复发,如果要预防这种问题,只能是强迫自己去做,等1-2个月之后,就会养成想到马上去做的习惯。
3.历史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是想到没有及时去行,慢慢让自己变成一个平庸之辈。
4.小技巧:真正积极的行动需要把握住每一天的早晨,强迫自己去想一些积极的、有希望的念头,这一天状态都很积极,行动力也会很强。思考: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我现在的理解是心里的认知会决定是看待人或事的态度。
2.作者本身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指出拖延症属于心理问题,我也赞同,而且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点心理问题,大部分人都是一般的心理问题都是可以自己疗愈的。关于处理拖延症的问题在其他的书中也看到过类似的方法都是说强迫自己去做,但是那本书中告诉了我一旦我们开始执行不想接受的任务,痛苦就会在大约20分钟后消失。当开始执行先前想回避的任务后,岛叶皮质就会平静下来。它就会很高兴终于开始做这项工作了。
3.我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们总是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我周末早起开始做自己想做的时候,会发现做了好多时间还有好多呀,可以干一点儿其它的计划之外的事情了,当我把计划的事干完然后突然出现计划外的事,比如朋友打电话说来家里聚餐,我会发现我更加开心,因为我很庆幸把事情干完了,没有心理负担可以尽兴的与她们聊天了。展开等人赞过45- 回顾:
1.什么是致良知:找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
2.致良知的作用:(1)提升选择的准确率;(2)提升判断力;(3)提升智慧;(4)性情上会让人变得积极、心胸博大;(5)气质上会让人感觉到一身正气。 3.致良知的运用:(1)不做伤害他人自己的事情;(2)认真做事,系统学习才能把握真正的规律;(3)心存敬畏、居安思危(但不可太过焦虑)。
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就是对于事物的了解,行就是将思考清楚明白的东西付诸实施。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而不采取行动的人,未真正知道其中的道理。作者解读:大家都知道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但是为啥在学会了道理后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里讲解的作者给出2个原因:原因1可能就是学习的时候出发点不对,比如举的例子为小时候学习国学可能只关注地名、年代以及如何读,但是他的师父告诉他应抓住实用的价值去记忆,记住这位古人的生平事迹、记住古人遇到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思考并解决的,然后分析古人这样做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如果他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去做;原因2可能是学习的时候不深入,只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未深入思考。
思考:
1.原理解的知行合一为我说过的话或者有想法就要落实,不用心口不一,今天学习另一种知道后要进行实践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知道。
2.知道做不到,我分析自己可能是懒和害怕,懒就不说了,但是害怕一般是自己难以发现,可能是内心深处的低价值感在作祟。害怕是因为尝试做了一次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就失望,害怕再次尝试后还是未到达效果,所以就不再继续,这样就可以自己骗自己说“哈,我是因为没有继续坚持,如果我要是坚持的话我就能.....”哎,当时没意识到,现在意识到了就觉得自己可真是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形成这种思维先不深究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现有的这种思维轨道,可难了,毕竟它已经20多年了形成深深的沟壑了,想在开辟另一条思维沟壑需要练习,比如当我初次实践效果不好时,首先给自己点个赞迈出第一步,然后下次实践时规避第一次的问题。
3.在解读作者以读书为例子的时候说到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欣赏、而不是为了实用,就等于浪费了宝贵的光阴,想要欣赏可以在退休的时候去读,在奋斗的年纪应该读实用的书籍,这块儿我不大认同,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是应该多读一些实用的书籍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这个赞同,但是心中还是应该留一方良田滋润自己,欣赏、感受美好。展开等人赞过610 - 一、回顾:
1.什么是致良知:找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
2.致良知的作用:(1)提升选择的准确率;(2)提升判断力;(3)提升智慧;(4)性情上会让人变得积极、心胸博大;(5)气质上会让人感觉到一身正气。
二、致良知的运用: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入门的开始,与佛家开悟之后起修和道家的明道之后修炼类似。
如何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呢,有以下3点:
1.戒:借用佛家和道家的戒律一词,此处戒的意思就是坚决不能做的事。
(1)不做伤害别人事,遵守道德。
(2)不做伤害自己身心的事,要遵守天理,比如熬夜,酗酒等。
2.慎:做事要认真,比如学习,要完整系统的去了解,这样才能把握真正的规律和真实的现象。
3.恐惧:指的不是需要胆小谨慎的生活,而是有两层意思。
(1)敬畏天道或法律或道德,这样让人不敢去做坏的事情;
(2)大意是居安思危,要意识到人生是流变的,需要我们时刻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新变化做好准备。
三、思考
(1)上述内容都是他人理解的内容,不知道人家当时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了,且对于目前有异议的内容先记下来,待自己可以读原文后在进行对比理解。
(2)第3点恐惧中居安思危如果超过界限很容易就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展开等人赞过136 - 今日听书《传习录》~第55节~
心学创始人宋朝陆九渊。
王阳明把陆九渊的心学和儒家、道家的理论与智慧,以及孔孟的儒家的理论,加以高度的融合和提炼,创造了自己的心学。
王阳明心学两个核心标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致,就是找回和恢复的意思。王阳明说的致良知,理解为找回或者恢复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良知。
致良知的作用:
1.当一个人选择时,他能准确地判断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选择上准确率上会很高。
2.人的真假判断会很敏锐,会慧眼识人,慧眼看事儿,不容易被骗,不容易上当。
3.致良知的人很快乐,不管面对什么事儿都和很积极。因为其人能够真正的看透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整个发展的规律,心胸更加的博大。
4.致良知之后智慧会大幅度提升,学东西会很快。
5.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致良知以后,或者接近致良知这种境界的时候,那么一个人的品德也会很高尚,他会给人感觉这个人很阳光,一身正气,低俗的邪恶的事情就不会碰。
(PS:好强大,虽然存疑,但我想继续了解下去)展开等人赞过66 - #14天共读历史书籍#
这两天读《明朝那些事儿1》的感受:
1.阿,大战来了,眉头紧皱,双眼一眯,好晕哦。人物多,地名多,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麾下的大将都有谁,他们在哪里开战的……。我在想我要把这些全都搞清楚嘛,好纠结,想了下我的目标也不是这些呐,最后我说服了我暂时先对明朝发展扫个盲,然后记自己觉得有特点,有意思的人物,之后再深入了解,解决。
2.看到文中类似这样的描写:“朱元璋命令人连夜筑石桥”,我不禁发问,大家都是这么多才多艺的嘛,说干啥就能干啥。
3.看了几场大战,我突然感觉是不是战争就是决策者们人性与人性的较量呀。不得不说朱元璋对张士诚和陈友谅描述的还是比较准确的,张士诚器小(目光短浅),陈友谅志骄(好惹事)。我猜想这可能是他早年讨饭期间练就出来的技能。
4.朱元璋下面的一个“风水师”刘基挺有意思的,人家好言请他去给朱元璋干活,他不去,最后被威胁马上就去了,可真是能屈能伸啊。我想着他定是心不甘情不愿,没想到人家干的还挺起劲,这个人儿可不一般,继续往后看。展开等人赞过154 - #14天共读历史书籍# 最近对中国远古时代和明朝王明阳很感兴趣,找了好几本关于历史的书,对我来说大部分都好晦涩啊,最后决定先看大家都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
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是小说(是我格局小了),了解后晓得这本书是在有历史资料为支撑的基础上结合小说的写法来撰写的,读了几章,真香,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部分的描述。
看了前几章,我很好奇,为什么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可以把统帅的之位让给他的岳父郭子兴,而到了建国后却容不下和他打天下的功臣,究竟是后期的权谋利益让他改变了心性,还是因为他早期的经历导致他其实一直都是这样,早期让统帅之位也是早已认定郭子兴掀不起什么风浪,一切都在他在掌握中,需要继续往后看。
PS:原来元朝时期和尚是可以结婚的,并不是因为朱元璋看破红尘出了家,而是世道艰辛当和尚至少可以让他有的吃。展开等人赞过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