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晒出你的读书笔记# 情绪笔记:
1.内疚:经历过童年情感忽视的人对父母有很多矛盾的感受——爱与愤怒,感激与匮乏,亲切与内疚,有时我们并不理解这些情绪,最具有伤害性的就是内疚,我们需要向内疚感反击,内疚是让我们停止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不是让我们停止保护自己,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情感,并停止对自己反复的伤害和忽视。
2.管理内疚:
(1)评估内疚强度;
(2)找到内疚的真正原因(1)对什么感到内疚;2)是源于做的事或想法,还是你的情绪,都有哪些情绪占比是多少?3)内疚感有没有给我任何有用的信息;4)别人是不是故意让我内疚)
(3)分析做决定:强度低,自我可管理;中度,可问问自己内疚对自己有没有帮助,放到一边;高度,寻求别人帮助。
(4)管理内疚:此次给自己些提醒,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且感受无对错之分,只有行为有才能被批判。
3.情绪工具
(1)识别情绪:关注自己的感受,利用一个详尽的情绪词汇表,帮助自己找到对父母的感觉和感受(见面前、见面时、见面后);
(2)使用情绪:1)接受:接受第一个工具识别的情绪,不要去批判;2)分析:审阅列出的情绪,问问这是要告诉我什么,需要我做什么或说什么?采取行动:如果审阅后感觉需要去做什么且对自己是健康的那就去实践,如果是已经很久的情绪现在没有用处了,承认并接受它,然后抱抱自己。
管理内疚内容还是比较宽泛,相对来说情绪工具还是比较实用,任何人际关系产生的情绪都可以使用。展开赞过评论3 - #晒出你的读书笔记#
一、童年情感忽视的三种父母类型并识别在情感上忽视孩子的父母:
1.有心无力型父母:(1)放任型(2)工作狂(3)追求成就/完美
特征:他们相信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最好,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被好意型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状态:
(1)具有所有童年情感忽视的症状;
(2)对自己的症状感到很困惑,却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3)容易自责。
2.挣扎型父母:(1)家庭成员有特殊需要(2)离异或丧偶(3)孩子早熟(4)有抑郁倾向
特征:他们生活艰难,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困难。
被挣扎型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的特点:
(1)倾向于付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承担了太多本该由成年人承担的责任,又太少去肯定自己的情绪或者内心深处的自己,在长大后,倾向于付出,并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2)自责,过度照顾他人:能体会到父母的挣扎,他们吃苦耐劳,是不会犯错误的。然而,即使这一切都是真的,他们还是忽视了你的情感需求。更令你难以接受的是,你心目中的英雄怎么能让你失望呢?这样的认知是危险的。因为你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自然会感到恼火。如果在你的认知中,父母是不可能失败的英雄,那么你很可能会把愤怒转向自己,自责。
3.专注自我型父母:(1)自恋型(2)权威型(3)有成瘾行为(4)有反社会倾向
特征:第一,他们的动机并不一定是要为孩子好。他们的动机往往出于他们自己的需要。第二,这类父母往往非常苛刻,除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还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专注自我型父母是最难被孩子所接受的。
被专注自我型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特点:
(1)不会特别自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有问题的,记得自己父母的那些虐待、苛刻以及控制的行为。所以,在面对自己的成年生活时,会更了解自己的问题是从何而来,不会特别自责。
(2)成长挑战会更复杂:忽视自己的情感,承受被过度控制、虐待或者身体忽视的后果,遭受缺乏处理情感的技巧所带来的危害,你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到很气愤,而又无从消解。
这三种类型并非一成不变,比如追求成就/完美的父母也有可能是专注自我型父母,不要把这种分类看成严谨的自然科学类别,这只是对父母有一个大概的类型界定,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展开等人赞过评论4 - #晒出你的读书笔记#
1.我该怎样改善我的童年情感忽视经历对伴侣的影响?
2.现在,我知道父母曾经在情感上忽视了我,我该怎样与父母相处?
3.我应该跟父母谈论这个话题吗?我该怎么做?对父母的愤怒使我感到内疚,我该怎么办?
4.我该怎样处理我的童年情感忽视经历对子女的影响?
如果这些问题里的任何一个引起了你的共鸣,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跟许许多多遭遇过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一样,在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童年情感忽视: 在你的童年里,你的父母未能充分回应你的情感需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如果你的父母忽视你的情感或者无法忍受你的情绪,你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为了确保你的情绪或者情感需求不会烦扰到父母,你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努力不要有情感需求。这些行为都是发生在你意识行为之外的,你的小脑袋为了保护自己筑起了一道心墙来阻挡这些情绪,这个举动在你儿时的家里有用,但当你长大成年后会使你痛苦。
当你已经发现自己遭遇过童年情感忽视,并且努力清除童年情感忽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给你带来的伤害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做出积极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戏剧性的,也可能是缓慢而稳定的,还可能是断断续续、不时发生的,或者可能在不同阶段里发生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不管你在疗愈过程的哪个阶段,只要你觉察到自己遭遇过童年情感忽视,你就会对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怀疑。当看到这种经历对你的影响时,你可能会觉得身边的关系是不完整的,你会对父母或伴侣感到生气、内疚或者愤怒。你觉察到自己并没有从这些亲近的人身上得到你需要的东西,并且也觉察到自己没有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
当你做出积极的改变时,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复杂了。这时候你要怎么办呢?展开等人赞过157 - #原来这就是心理学#
——内心和谐一致,外部世界也是和谐一致的——一、不舒服的对白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以下这样类似的对话:
A:晚上约哪儿吃饭啊?
B:你们订呗,上次我说去××吃饭你们后来也没去啊,别问我了!
A:你的新工作最近累不累啊?
B:工作能不累吗?你说什么工作可能不累?二、冲突性能量
上面的对话中B没有骂人但还是让人很难受,氛围不舒服,可能会觉得被B被顶了。
用心理学分析,B释放出了“冲突性的能量”,冲突性的能量是当人在处在一种内在极不平衡、极为冲突的一个状态下释放出的强烈能量,这种能量会释放出攻击性的或者负面的情绪。三、为什么人的内在会存在冲突或不平衡呢:
1.可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糟糕的模式;
2.也可能是他长久以来逃避的一些棘手的问题;
3.也可能是他压抑的部分,长年都散发出负面的能量;
4.也可能是他自己正在跟他自己的价值观打架;
5.也可能是他很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四、思考
1.我能感受到的时当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的情况,负面情绪会出现,会发现天不蓝,花不香,就想在家里躺着,当这种想法化解了之后天很蓝、花很香,早早起来干活。
2.我觉得大部分人释放出的冲突性的能量往往是攻击自己,比如自己很清楚应该在聚会上与朋友多多交流,也一直在鼓励自己,但是最终也不知道如何开口,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多次可能会一直在责问、讨厌自己为什么无法表达自我的自己。
3.了解了上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想想是不是最近自己内在不平衡了,能不能解决一下,注意一下不要说出和B一样类似的话语。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周围有人释放这种能量时,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大脑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所以当他们无意识行为的攻击了我们,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不是针对我们,这样就可以降低攻击行为对我们的伤害。当然如果我们是比较亲密的人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提醒一下他。展开等人赞过65 - #原来这就是心理学#
提到心理学,就会让人想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在这里可能会有以下几个误区:
1.认为心理咨询师应该直接为求助者提出解决方案。告诉求助者应该怎么做。“咨询”本身有谋划、商量的意思,咨询的实质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为求助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是让求助者自己去探索并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不能直接告诉其怎么做。
(1)首先两方需要共同确定咨询目标;
(2)其次需要咨询师引导求助者矫正错误认知、深化自我认知,构建新行为等,让其自己学会建立解决自己行为和情绪方面的能力;
(3)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支持并鼓励求助者以便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核心,激发其改变自我的内在力量。
2.心理咨询师不是无所不能的,心理咨询师自身也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会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会帮助他们处理情绪。
3.心理咨询师不同于心理医生没有处方权,不能开药。
展开等人赞过75 - #原来这就是心理学#
心理学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比较常见。举个小例子,比如总是在意自己说话时对方的反应,怕说错了什么让对方不自在,如果对方聊到不开心的地方,就会赶紧想着要怎么办才能缓解对方的情绪。这种现象把其称为“情绪承担者”或"情绪拯救者",此现象会不直觉的承担他人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很累。
“情绪承担者”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往往是源于自恋),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别人的心,觉得自己如此重要会不自觉的对别人情绪的负责。
如何告别这个身份:
1.首先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开心,都有自己要处理的情绪,这是每个人的功课且是无法改变的。
2.在其他人的世界里,主角是他自己,你在他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重要。
3.当别人真的指责你或对你不满意时,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是,他人如何定义你,就是他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展开等人赞过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