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兄弟们,你们都是怎么维护简历的?
各位掘友,我是个日常天天用 AI(GPT、Cursor、Trae 这些)开发的程序员。
我最近有个很大的困惑:我感觉我每天用AI解决的无数个问题、踩的坑、做的技术决策,其实最能体现我的能力,但最后全都消失在了聊天记录里,太可惜了!
等到真要跳槽或者复盘的时候,只能对着空白的简历和博客发呆,完全想不起来这半年到底干了啥有啥成长。手动去整理吧,又觉得特别麻烦,根本坚持不下来。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你们会有同样的感觉吗?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们会觉得和AI协作的过程本身有记录和展示的价值吗?还是说只要代码能跑就行?
如果有一个工具能自动帮你把有价值的AI编程对话整理成技术档案,你们最大的顾虑会是什么?(我猜是隐私和安全)
纯粹想听听大家的想法,看看是不是就我这么懒。
展开82 - 外包的本质,是企业用最小成本转移风险的障眼法。
当大厂把脏活累活外包,既不用承担社保、赔偿、劳动纠纷,还能在业务萎缩时像丢垃圾一样“一键清退”。而外包公司则用画饼、PUA话术给年轻人灌迷魂汤:“这是跳板啊”“能学技术啊”——学什么技术?学怎么在工位上通宵改PPT,学怎么替甲方背锅签字?最终年轻人耗干了健康、折损了尊严,换来的不过是一张“项目结束”的逐客令。
更讽刺的是,这套系统正在批量制造“职场僵尸”——
他们明明被剥削得只剩躯壳,却还要自我催眠“这是福报”;明明是被钉在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却要感恩“平台赋能”。而当35岁危机袭来,这些人要么被扫地出门,要么沦为“高级外包”,继续在食物链底端循环。
但真正恐怖的,是整个社会对这种畸形生态的默许。
劳动法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口号下沦为废纸,年轻人被“狼性文化”驯化成自戕式奋斗的囚徒。当“自愿加班协议”“自愿放弃社保”变成入职标配,所谓“人权”早就在KPI和OKR的绞杀中碎成了二维码——扫出来只有两个字:认命 。展开118 - 抄录
----------------------------------
人和人相互吸引太容易了,仅仅是外貌就足以形成生理性喜欢的条件,这种体验你随便刷几个颜值类的视频和帖子都有可能获得,因为外貌的吸引力也是理想化经验的一种。
但人和人想要走下去,走多远,则来自于彼此经验的重叠程度。哪些经验的重叠呢?你可以理解成自体客体经验的重叠,也就是那些促进我们自信、活力、乐趣、热情、希望的经验领域,是我们觉得和另一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人需要适应和妥协,也没有人的利益需要被真正的牺牲,这个部分重叠度越高,相处的体验性就越强,它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关系纽带,是韧性最高的那一种。
另一方面来讲,彼此的创伤经验最好是重叠度越低越好,避免对方的防御刚好是你创伤的唤起条件的那种类型。就好像一个人倾向于贬低,一个人害怕被轻视;一个人习惯于不回应,另一个人则需要对方时刻在场;一个人喜欢黏连,另一个人体验为侵入和剥夺。就好像两个人都是害怕被拒绝的人,都是会用防御性的骄傲去保护自己的人,那么当这两部分开始交汇时,彼此会卡在一个没人能够贡献修复力量的处境下。也就是说,我们最好不要有相同的脆弱和对于伤痛的捍卫方式,这就是“重叠的脆弱性”,它导致的是一种创伤经验的相互组织,它会让各自创伤的经验被持续组织、强化、锁定。
很多东西关系初期就能识别,如果一开始的相处就是乏味的,一开始就没太多共同话题,甚至是别扭和消耗的,那这段关系大概率走不了太远,这里的远并非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关系所能地打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着你们即使相处了很多年,但核心的经验领域仍旧不曾对那个人真正开放过,更不用说深度参与。也正是这部分经验决定了关系最紧密且不可分离的那种支撑和保证,它的抗衰性也是最高的。展开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