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0
其实,语言智能的爆发可能只是AI发展的“第一阶段”,真正的下一个前沿,是空间智能。现在的模型确实能写文章、画图、甚至生成视频,但它们其实并不“懂”这个世界。它可以描述一只猫,却不知道那只猫离桌子有多远;能生成一条街景图,却不理解空间的逻辑。而所谓的空间智能,就是让AI能在脑子里“搭建”一个世界。它不光能看图、听语言、理解物理规律,还能在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对我们这些做多模态、视频生成、机器人研究的人来说,这就是下一个自然的跃迁点。
展开
1
点赞
有人问,大模型出来后,开发视角是不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确实,这两年做项目能明显感受到,从“写逻辑”到“教模型”,思维方式彻底换了。传统开发讲究规则闭环、边界清晰,而大模型更多靠概率与数据分布,靠“让系统自己学”。系统架构也在重构:从逻辑中台 + 数据库,变成了向量检索(RAG)+ 模型编排 + 观测治理三件套。开发流程不再只是写接口、跑单测,而是要做语料清洗、提示词设计、场景评测。上线也不是简单发版,而要有灰度、可回滚和人类反馈机制。成本上,API 费反而不是大头,最大支出是数据治理和模型评测。很多人说大模型会“吞掉程序员”,其实不然,它只是把确定性工作交给机器,把不确定性留给人。
展开
评论
点赞
最近在折腾 AI Agent,整个系统太容易飘。传统系统逻辑错了能debug,Agent是意图跑偏了,你根本不知道它从哪开始抽风。
前几天AI Agent分析得还挺靠谱,后面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查半天才发现是embedding更新不同步、索引漂移,加上prompt被截断,整得像是记忆混乱。
有时候还会自己改SQL、调阈值,“帮你优化”得特别勤快。结果把阈值一调,告警全失踪。最后只能加审计层,每个动作都得人类确认。
AI Agent确实能干活,但想让它稳定,太难了。它不是程序,更像个半懂事的新人,容易瞎折腾。
以前系统出bug能复现,现在Agent出bug,只能靠缘分
前几天AI Agent分析得还挺靠谱,后面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查半天才发现是embedding更新不同步、索引漂移,加上prompt被截断,整得像是记忆混乱。
有时候还会自己改SQL、调阈值,“帮你优化”得特别勤快。结果把阈值一调,告警全失踪。最后只能加审计层,每个动作都得人类确认。
AI Agent确实能干活,但想让它稳定,太难了。它不是程序,更像个半懂事的新人,容易瞎折腾。
以前系统出bug能复现,现在Agent出bug,只能靠缘分
展开
1
点赞
这两年,大家都在卷“更大的模型、更强的算力、更夸张的参数量”。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越大越好”正在接近天花板。
当行业共识过于集中在“规模”上时,真正的创新往往被忽略。算法效率、模型结构、数据质量、可解释性,这些才可能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
AI的发展不应只是“堆料比赛”,而要回归科学与工程的本质:用最优的算法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当行业共识过于集中在“规模”上时,真正的创新往往被忽略。算法效率、模型结构、数据质量、可解释性,这些才可能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
AI的发展不应只是“堆料比赛”,而要回归科学与工程的本质:用最优的算法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展开
评论
点赞
在这个技术发展比我们思考还快的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追逐每一个新工具,而是学会问对问题。
最近读了 Kate O’Neill 的《What Matters Next》,书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Technology should serve our purpose, not become our purpose.”
技术应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沦为技术的附属。
最近读了 Kate O’Neill 的《What Matters Next》,书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Technology should serve our purpose, not become our purpose.”
技术应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沦为技术的附属。
展开
评论
点赞
最近看到 MIT 提出的递归语言模型(RLM)突破了LLM 的上下文瓶颈。核心思路并不是扩大模型窗口,而是像程序一样,把超长上下文拆分成片段,递归调用子模型处理与总结,再合并结果,有点像 LSTM 的“记忆”升级版。这让模型具备了“分段思考 + 记忆回溯”的能力,看起来就像能读懂“无限上下文”。
评论
点赞
当算法越来越强时,最稀缺的不是算力,而是“判断什么时候不用算法”的人。最近在调一个模型,花了两天提了1%的精度,后来一句规则判断直接解决。我突然意识到:AI的尽头是人性,模型的尽头是直觉。
你们在做AI时,有没有类似“被人类智慧反杀”的时刻?
你们在做AI时,有没有类似“被人类智慧反杀”的时刻?
评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