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7
- hi,
分享大家:有沒有覺得:明明生活看似很順利很完美的狀態,但我們的內心卻總覺得不對勁,有死寂一般的感覺;明明知道怎麼做是對的,卻總是選擇了最錯誤的應對方式;後繼才會懊惱,責怪自己。明明想要變好,卻忍不住向下墜落......其實,很多人也和你體驗著同樣的心境,經歷著同等的不對勁。
幸福是一種感覺,不是一個目標。即便你經歷了最糟糕的一天,一切都看似毫無意義,那就讓它沒意義吧,沒關係的。不要去糾結、問自己,為什麼?當事情變得非常糟糕時,我們只需想的是有時你只需要具體地活著,並非每一天都需要積極向前,有時事情就是會很糟糕。
如果今天你僅僅能維持活著,那麼,你已經給了自己明天變得更好的機會。我們以自己的想法來評判己,卻以他人的行為來評判他人。我的老師告訴我允許的重要性。我可以允許為自己的身體舒適而投資。例如,我可以購買舒適的毯子、枕頭和蓬松的浴袍。讓自己感覺舒適是自我關愛的一部分,而不是純粹的浪費你的焦慮並非什麼邪惡的敵人。它更像一個太想要保護你的朋友,因為只有它見過你受傷。不要與之對抗,證明它是錯的。問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在傷害你,還是只是令你感到不舒服?並不是每個困境,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有時,它只是一個挑戰,而跳出舒適圈的過程不會全然舒適。如果你感到不舒服了,很可能這是一件讓你學到些什麼、並值得勇敢投入的事。
心理學家Josefina Card在一個對退伍軍人及其平民生活的研究中,證實了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極有可能因為酒精和藥物的濫用問題,接受治療。他們並不是一群社會以為的「廢物」「酗酒者」。他們只是想控制折磨自己的過度警覺和記憶侵擾症狀——失眠、噩夢、騷動不安和爆發憤怒。因為意識的解離性改變,比如喝醉狀態,在受創者全然無助的當下,可能是一種適應行為。然而,酒精等濫用,最終會使痛苦加劇,並使他們與外界更加疏遠。因為,一旦危機解除,這些行為就會變成適應不良的行為。而在日常現實中,創傷以更加隱形、複雜的形式,作用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改變這些習慣是很困難的。這並不是我的錯,我要允許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你切斷與人的聯繫並自我隔離的能力,其實是一種創傷反應。因為,你在年幼時,從未有人依靠。許多心理問題,甚至慢性身體疾病,往往是成長環境帶來的創傷事件的副作用。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們本身,就擁有驚人的自愈力。
其實無需刻意去治癒,我們要做的只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展开93 - 今日打卡,《罪与罚》是一部改编自俄国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说的漫画。故事当中藉主人翁通过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呈现了沙俄时期阶级严峻、动乱纷纭的社会状态,及革命发生的潜在势力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