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9
- 在副业选择中,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原则值得注意:如果一个项目让你觉得"无需任何基础就能轻松赚钱",通常需要保持警惕。
就像当下流行的"有声书录制",乍一听似乎很吸引人:不用露脸、不耽误带娃、无需坐班,仿佛是完美的副业选择。但实际上,这里面可能隐藏着不少陷阱。
这类项目的典型套路往往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对方会对你进行一番"赞美",比如"你的声音很温柔,很适合录书",让你放下戒心,觉得自己遇到了好机会。
接着,他们会以"这里不方便发资料"为由,把你引导到其他渠道继续沟通。
然后,他们会安排你试音,给一段稿子让你朗读。
看似专业的试音通过后,还会发一点试音费作为"甜头"。
之后,就开始给你画大饼,说"我们和各大平台都有合作,单价高,单子多",让你产生"我也能做"的想法。
最后,他们会拿出合同,让你先交一笔版权费,说是"公司出大头,你出一小部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试探你是否愿意掏钱。
冷静思考一下,这些说法是否合理?
现在配音行业竞争激烈,真有这么赚钱的项目,为什么不公开招聘专业人员,反而要招新人来做呢?
而且现在AI技术已经能模拟出非常逼真的声音,平台真的会花高价请新人来录制吗?
还有些项目,在你交了版权费之后,又会说"设备不够专业,接不到大单",继续诱导你投入更多钱买设备。
这些套路不是一下子把你拉下水,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先让你觉得靠谱,再给点甜头,然后慢慢下套。
我的建议很简单:对于这类声称"不用会什么也能轻松赚钱"的项目,一定要保持警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需要先掏钱才能赚钱的项目,都要三思而后行。展开评论点赞 - 最近有个现象值得关注,不少人把"卖谷子"当成轻资产副业。但这个二次元圈子的生意,其实藏着比想象中更多的门道。
"谷子"是圈内人对动漫周边的昵称,小到一张角色卡片,大到等身手办,本质上是粉丝情感的载体。
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倒卖点小物件,却忽略了谷圈独特的生态规则。
首先要警惕的是版权红线。
谷圈用户对正版的敏感度极高,从1688进的散货或盗版周边,一旦被发现就可能面临退款、公开避雷甚至永久拉黑。
更要注意"特典"问题,比如随正版谷子附赠的限量小卡,若未提前说明,买家收到货发现少了特典,很容易引发纠纷。
进货的"玄学"更是让新手头疼。
很多人凭感觉压货热门角色,却没意识到谷圈热度变化极快。
一部新番刚播出时主角团可能被疯抢,动画完结后热度骤降;
某个配角因高光剧情短暂走红,剧情结束后粉丝便作鸟兽散。
同一角色不同的"柄图"(设计图案)也天差地别,生日主题、战斗场景往往被追捧,日常画风却无人问津。
真正能做好的,往往是懂行的圈内人。
他们能预判番剧潜力,分辨正版与盗版,看懂不同柄图的收藏价值,甚至能和粉丝聊剧情、聊角色设定。
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交流,让卖货变成分享,既降低风险又收获认同感。
说到底,谷圈生意拼的不是进货速度,而是对圈子的理解深度。
就像任何领域一样,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在看似简单的生意里找到可持续的方法。
这个道理,或许对所有想尝试新领域的人都有启发。展开评论点赞 -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件代发”这个很多人感兴趣的副业选择。
听起来确实诱人:不用自己囤货,不用担心东西卖不出去压资金,仿佛能“零成本”开始创业。
和那些需要自己进货、囤货的传统微商比起来,似乎靠谱不少。
但真要开始做,这里面的“门道”和“坑”,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提前了解清楚,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别把自己当成老板,可能只是个“义务销售员”。
很多所谓的一件代发,看似你是卖家,实际上上游供应商只负责发货,发货之外的所有事情——包括产品介绍、宣传推广、和客户沟通、处理售后问题,都得你自己扛。
最后利润大部分被上游拿走,你辛辛苦苦忙活半天,可能赚的还不如跑一趟腿的跑腿费。
第二个坑,是货源问题。
很多代发货源本身就经过了多层加价,等你拿到手的时候,价格优势已经很弱了。
就像你去市场买菜,隔壁摊位卖5块一斤的番茄,你这边要卖6块,就算你喊破嗓子说自己的番茄好,别人也未必会买账。
真正物美价廉又好卖的爆款货源,通常都掌握在大品牌手里,或者是有实力的平台,他们自己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轮不到你来“辛苦吆喝”。
我见过在百亿级电商平台工作的时候,见过很多优质货源都是厂家主动对接合作,根本不需要我们去朋友圈“苦哈哈”地推销。
那到底什么是一件代发成功的关键呢?
我觉得就像在沙漠里摆摊卖煎饼,就算你的饼再香,如果位置不对,也没人买。
所以,解决流量问题,才是核心。
一旦你有了足够的、精准的客户流量,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可能就不需要再去苦苦寻找货源,而是优质的货源会主动来找你谈合作,给你更优惠的价格、更多的返点。
我的一个学员,通过AI工具帮他高效吸引了几百个精准客户,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擅长社群运营和服务,后来不管卖什么产品,都做得很轻松,赚钱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总结一下,一件代发确实比囤货要省心,不用担心中间压货的风险,但能不能真正赚到钱,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解决“流量”这个核心问题。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句话:凡是那些宣传“副业轻松、收益又高”的项目,十有八九是坑。真正能持续赚钱的副业,一定是你能解决某个领域里的实际难题。如果一个项目看起来什么都好,还主动找上门来,那基本可以判断是“马扁子”的套路了。展开评论点赞 - 最近观察到一个现象:
AI热潮下,"用AI开发App搞副业""打造一人公司"的说法很火,不少人被吸引。
特别是去年年底"小猫补光灯"这类AI应用爆火后,一些有技术背景的朋友开始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今天就来聊聊,用AI开发App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要明确,真正的难点从来不是写代码。
现在的AI大模型确实能帮程序员提升效率,让写代码这件事简单了不少。但整个App开发流程里,写代码实际只占不到30%,剩下70%都是"软成本":
比如国内所有能上架的App都需要ICP备案;
备案必须用公司主体,还得处理工商注册和财务记账;
如果涉及支付、社交、教育等领域,还需要相关行业许可证;
只要涉及用户数据和交流,就得做安全评估报告。
等这些合规问题都解决了,App才算是具备上架的基础条件。
所以你会发现,市面上大多数独立开发的项目,要么不联网,要么不收集用户数据,大多是简单的工具类应用,比如记账、日程管理、闹钟等。
这些应用能避开复杂的备案和合规要求,降低了开发门槛。
其次,有没有App不重要,有没有人用才是关键。
AI能帮你快速写出App代码,这没问题。
但做App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做出来",而是: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值得解决的真实需求?
有没有一群愿意使用甚至付费的用户?
目前App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IAA(插广告)和IAP(用户付费)。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足够的用户量。
很多人开发App时,功能堆得很满,结果上线后没人用、没人付费,广告也烧不起钱,最后只能让App"躺"在应用商店里。
最后,你能写,别人也能抄。
以前做App还需要懂技术、组建团队,现在AI工具普及后,别人可能用一下午就能复制你辛苦开发的功能。
而且大公司有预算优势,能投流推广、铺渠道,你一个人既要做开发,又要拉用户,还要考虑盈利,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开发App练手,体验构建产品的过程,那可以尝试。
但如果指望靠这个实现稳定收入,建议你先冷静下来,想清楚: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何高效、低成本获取用户?
商业模式如何跑通?
毕竟在AI时代,能解决真实问题、持续服务用户的人,才能真正走得远。展开评论点赞 - 关于居家客服这类兼职机会,确实需要大家多一份理性判断。
现在网络上类似的信息不少,有些可能披着“轻松赚钱”的外衣,背后却藏着不少陷阱。
首先要警惕的是“先交钱”的招聘模式。
很多时候,对方会以“带薪培训”“高报酬”为诱饵,把你拉进所谓的交流群,看似提供了便利,实则可能是个圈套。
所谓的培训往往内容简单,甚至只是敷衍了事的PPT,最后通过“考试”等环节,再以“免考”为由让你充值,这时候钱基本就打了水漂。
其次,“居家客服”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虽然工作地点灵活,但在线时长、回复速度、客户满意度等考核往往更加严格,甚至比坐班要求更高。
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很难快速适应,所谓的“零基础上岗”其实是吸引求职者的噱头。
另外,市场上真正正规的居家客服岗位其实很少。
大公司的客服岗位通常通过官方招聘渠道发布,主动找上门的“兼职机会”,背后很可能是骗局。
毕竟,客服工作需要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正规企业不会随意通过非官方渠道大量招募兼职。
选择副业时,大家不妨多一分审慎。
对于需要先付费的工作,一定要提高警惕;对于那些听起来“太好”的条件,更要多方核实。
与其追逐看似唾手可得的“馅饼”,不如选择脚踏实地、正规可靠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收,而不是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中。展开评论点赞 - 心理咨询师作为副业,并非适合所有人。
这个行业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缓解痛苦,但入行的门槛和要求,往往被外界低估。
首先是资质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考个培训证书就能从业,但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早已停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市场上的多数证书含金量有限,难以作为专业从业的凭证。
真正有行业认可度的“心理治疗师”资格,对学历背景、专业训练和临床经验都有严格要求,并非短期培训能达到。
其次是成长成本。这行看似“入门低”,实则需要持续投入。
从基础理论学习到细分领域(如婚姻家庭、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等)的深耕,一年的系统培训费用往往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更重要的是督导环节,行业普遍建议新人先接受自我体验——即作为来访者接受专业咨询,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次咨询费用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且需要定期接受资深导师的专业指导,每月投入难以控制。
最关键的是,前1-3年几乎没有稳定收入。
没有客户基础、缺乏行业积累,全凭热情支撑很容易陷入困境。
咨询工作本身对从业者的要求极高:
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原则,连家人也不能透露来访者的任何信息;
要保持清晰的职业边界,绝对禁止与来访者建立私人关系或发生利益往来;
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个案,必须及时转介,否则既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伤害。
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几本教材能速成。
需要在理论学习、案例练习、自我反思中不断打磨,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情绪承受力——当你倾听来访者的痛苦经历时,自己也需要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否则很容易被消耗。
很多人在学习初期就会意识到:“我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怎么敢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真心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否具备心理学基础?
能否承受前几年几乎没有收入的压力?
能否在倾听他人痛苦时,依然保持专业的情绪边界?
心理咨询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但它更需要专业的沉淀和强大的内心。
在决定之前,充分了解它的重量,或许是对自己和他人更负责的选择。展开评论点赞 - 各位朋友,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最近在小红书上比较火的“线上摆摊”现象。
很多人可能在直播间刷到过类似的宣传:“农村姑娘靠这个副业买房买车”,“0基础轻松搞钱,闷声当富婆”。
听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但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坑。
其实,这类直播间的套路大多相似。
主播通常会先讲述一个“励志故事”,比如家境普通但通过这个方法成功逆袭,然后重点推荐所谓的“搞钱秘籍”,比如AI写文案、考X加数据、螃X通告等,还会强调“一对一指导”、“0基础也能做”。
同时,他们会用“只剩5个名额”、“明天就涨价”这样的话术制造紧迫感,让人觉得不立刻下单就会错过机会。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每天都在直播,所谓的“名额”其实天天都在。
那么,这些宣传背后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呢?主要有三点需要大家警惕:
首先,他们把摆摊说得太简单了。
确实,摆摊的门槛看起来不高,但要真正做好,有两个关键能力必不可少:
一是你是否有独特的货源,现在大家买东西都很理性,如果你的商品随处可见且价格没有优势,很难吸引顾客;
二是你是否懂得运营,小红书摆摊不是简单发个帖子,而是需要写出吸引人的笔记、设计有亮点的封面、起好标题,让更多人看到。
这背后需要花很多心思,不是随便贴几张图就能成功的。
其次,他们吹得天花乱坠的工具,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
“AI自动写文案”、“数据系统找爆款”听起来很智能,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用AI写出来的内容可能缺乏温度和个性,平台很容易识别出这种模板化的内容,自然不会给太多流量支持。
他们讲这些,更多是为了让你产生“我也可以”的错觉,从而下单购买他们的服务,实际上是在帮他们赚钱。
最后,真能靠副业赚钱的人,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天天直播带人的。
他们承诺“一对一带”,但你加上之后,可能只会收到一堆视频让你自己看,客服也总是敷衍了事。
每天直播六七个小时,还要带新人,这样的时间投入,与其说是在教你做副业,不如说是在不断制造焦虑和紧迫感,让你冲动消费。
当然,线上摆摊本身并不是不可行的副业,但我们不能抱有“走捷径”的心态。
如果既没有独特的货源,也不擅长内容运营,那么投入再多精力也可能只是徒劳。展开评论点赞 - 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不少人希望通过副业增加收入。
但打开各类社交平台,“副业刚需”的帖子下,总能看到大量“免费剪辑资料”的广告——加微信、领教程、学剪辑,最后往往导向“付费培训”。
这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容易踩的坑:视频剪辑,真的是适合普通人的理想副业吗?
一、低价竞争与“神仙甲方”的矛盾
如果真的尝试接单,你会发现市场远比想象中残酷。
几十元一条的剪辑需求,常有上百名新手同时竞争。
好不容易接到单,甲方的要求却像“薛定谔的需求”:今天说“想要活泼一点”,明天又说“感觉不对,重新来”,凌晨改稿到第八版都是常态。
更头疼的是结算环节,拖款、压价、甚至白嫖创意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甲方收完成片直接拉黑,连维权的机会都没有。
二、AI时代,“苦力型剪辑”正在被淘汰
视频剪辑的核心价值,真的是“剪”吗?
其实,大量基础工作——比如简单的字幕添加、音乐混剪、转场套用——早已被AI工具取代。
现在的AI软件能一键生成字幕、自动匹配背景音乐,效率比人工快几十倍。
随着技术迭代,未来连“批量处理短视频”这类重复劳动,都可能被机器接管。
对于普通人来说,靠“会剪视频”当副业,本质是在和AI抢低端市场,长期来看,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三、“包接单”:一场用学费演的戏
不少机构打着“4980元包教包会包接单”的旗号招生,听起来很诱人。
但真相是,所谓的“接单”,可能只是用你的学费里拿出一小部分,伪装成“甲方预付款”,让你产生“能赚钱”的错觉。
课程内容往往前几节教剪映基础操作(这些在B站搜免费教程就能学会),后面则是空洞的理论:“客户喜欢炫酷转场”“要多用特效”,却从不教你如何和真实甲方沟通需求、如何报价、如何规避风险。
最后,你花了近万元,却发现自己连50元一条的单子都接不到,更别说稳定收入了——这些机构赚的,从来不是剪辑技术的钱,而是你的学费。
写在最后
对普通人而言,视频剪辑作为副业,目前面临三个核心问题:
需求分散且低价,低端岗位被AI替代,所谓的“培训包接单”本质是割韭菜。
即便是专业剪辑师,能靠这个月入过万的也寥寥无几。
与其在低价值的重复劳动中消耗时间,不如思考:自己的技能是否有不可替代性?
是否能在更长期、更有积累的领域深耕?
副业的选择,关键在于“可持续性”,而非一时的流量风口。展开评论点赞 - 我今天跟你们讲一个价值10万刀的真理。
对于绝大多数不在大厂、不做核心Agent业务、对AI没信仰、不在AI startup、甚至他妈连写代码都不利索的人,
你们自己折腾langchain或者折腾input/output parser和MCP server去做一个垃圾agent,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对于你们这种人而言,最快且效果最好的方式:
1. 给claude code绑好银行卡;
2. 建一个temp folder临时文件夹,把所有关于任务相关的文档、表格、报表、图表、报告、sqlite、access数据库、pdf扫描件、数据、markdown、代码、图片、资料、指令、prompt、config等等一大堆东西,全放在里面;
3. 写一个nodejs/bunjs/python脚本,从terminal里调用claude code headless模式,讲好所有的指令和文件夹,默认开启所有权限,成功了存储在一个json file里,失败了也在json里更新状态;
4. 配置好claude code的authentication和MCP,等着让claude code自己agentically解决掉整个问题,汇报结果,充好钱,给我等;
5. 等process结束后,读取json body,进行下一步。
相信我,
这是绝大多数不在大厂、不做核心Agent业务、对AI没信仰、不在AI startup、甚至连他妈代码都写不利索的人,
这辈子能设计出来的最简单、最强大、最可靠、最皮实、最好用、最省事儿、最方便、最稳定、最可维护、最容易理解、最省钱、最省时间的宇宙级通用AI agent。
如果你能做出比claude code喂狗屎和手工function calling更好的设计,以及更精确的context management,或者你有你自己的LLM省钱妙招,比claude code更会节约cached input,或者你完全懂你在做什么事情——你不用听我这条建议,可以直接划过去,
否则对于其他99.99%的人而言,按照这个帖子的方法去做,就可以99.99999%成功,
而且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也根本设计不出来比上面这个方法更好的ai agent出来。展开评论点赞 - 不得不说 AI,真的改变了很多东西。
一大早去医院,等检查报告等了 3 个小时。
然后拿着报告,去看医生,前面排了 20 人。
直接把报告拍下来,问 ChatGPT 和 DeepSeek,得到的结果和诊断,基本一样。
直接,回家,医生不看了。展开赞过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