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抄录
-------------------------------
给你一天完全自由的时间,你能用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把它填满吗?如果是一个星期,一个月呢?我知道这个问题对绝大多数上班族或学生党来说是容易的,因为时间在自己这里有足够的稀缺性,我们甚至能对有限的自由时光产生迫不及待的心情,这些经验足以让我们确信自己是可以充分地使用这些时间的。
但相应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情景的眺望”,这就和很多人在财富积累的初期,认为自己有钱后就不会烦恼一样。
想起前阵子有个完全可以过一种自由生活的人突然对我说:“也许我该找个班上”。这句话如此平常,但在那一刻,我却体会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一个横跨天际的飞行器在漫游了几光年后决定重新返航那般,就像是ta突然需要秩序,但无奈的是却要用如此妥协的方式去构建。
其实大多数人之所以不会掉入无序的危机,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日常任务”,不论你想不想,每天都有一堆事要做,其中80%可能都是完全重复的被你厌倦的,但就是这些经验构建了一种秩序,它把人的精神活动规定在了一个框架里,逃逸那个框架则成了我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短暂体验。
这就像一个富家子弟找了一份收入不够零花钱的工作,却又时常请假翘班,外人觉得这个班ta甚至还不如不上。但或许外人不了解的是,ta们并不是想要工作,而是想要构建秩序的框架,然后再去打破它以此来获得自由,这在一个人找到理想和目标前是一个非常高性价比的规避自由风险的框架。
也就是说,自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亲和,它携带着一种可以消解活力的绝对空旷,除非你在这个空旷中建立坐标,建立起坐标之间可以定向移动的轨迹,否则它就是一种飘荡感。展开评论点赞 - 总是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些关于国内脱口秀的信息,我对这种表演实在是不感兴趣。前段时间又刷到了什么“xx在总决赛上杀疯了”这样标题的视频,强忍着自己的不适点进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想起来了为什么我会对这种东西不感兴趣——将一些网络段子通过大概率是编造的自身经历生搬硬套的串联起来的同时附加上浮夸的表演,这就是我对脱口秀最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台下观众的反应愈发加剧了我的这种不适感,莫名其妙的笑点加上莫名其妙的欢呼,每每到这种时候我的表情就和在地铁看手机的大爷完美重合——这啥玩意啊。
当然上面这些是我带有一定的主观偏见所得出的结论。展开等人赞过810 - 抄录
---------------------------
在社恐体验中,最难受的地方是什么?就是当一个人作出某种反应,说了某句话以后,你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回应。一般来讲,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对他人意图和状态的回应能力,这也是一种下意识的互动调节能力。而早年的发展性创伤(建立在持续时间上的失调互动的经验,比如回应你笑脸的是一张阴沉的脸,类似于这种表情和情感上的消极、错位、失联、抑制等),这些都会破坏一个人最自然的互动序列——下意识作出“对”的反应能力。
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不知道自己的笑是否合适,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感觉,仿佛被丢进了一个突然什么都不会的局面中。所以这种失去了下意识做出自然反应的能力,是社恐的根本原因。但反过来讲,加剧这种体验的,反而在于一个人特别想要摆脱这种感觉,由于害怕出洋相,被人看穿,说错话等担忧而刻意做什么,这会让互动的消耗感倍增。
简单来说,社恐最需要的能力是做自己,哪怕不恰当,不合群,不合时宜,至少先能避开自己所有不想做出的举动。两个人都不想说话没什么,尴尬也没什么,聊一些有的没的也没什么,本来这就是一件完全自由的事,一旦你将对方识别成凝视和评价你的权威主体,你就会被他人本不存在的厚重的阴影所笼罩,从而陷入一种被“捕获”的不再自由的状态——体验到没有主体性的自己是真正的恐惧。还是以前那句话,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接纳这样的自己,不对这样的自己进行负面评价,是改变一切的开始。展开等人赞过34 - 抄录
----------------------------
我先前分享过奥格登关于梦的一个隐喻,他说:"梦就像夜晚时才显现出来的星星,但它白天也是存在着的。"因此,你晚上做的梦,其实就是白天被部分觉知或没有觉知的经验的延续,它作为一种特殊格式的文件,被以梦这个独特的解码装置给“播放”了出来。当一个人醒来后,播放器停止了,画面消失了,星星退隐到了阳光背后,但星星还在那里,它又成为了“白天的播放器”无法打开的那个“文件”。
梦的作用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持经验的统整性和连续性,并代谢我们无法处理的情绪。因此,即便一个人做了最为恐怖或悲伤的梦,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帮一个人释放着快要溢出的情绪缓存,它是一种内建的精神修复机制。也就是说,人类没有一种精神机制不是为了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再生和修复,有时候,痛苦只是我们感知到的显性代价,它以体验的形式帮我们免除了隐性的危机。展开评论点赞 - 抄录
------------------------------
互动就和打羽毛球一样,两个人总会有没话说的时候,但凡有个人稍微多追加一句,对话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很多,而让互动终止的节点,就是默认了没有人接球,以及两个人都放弃了重新发球。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况是假定两个人有意愿交流,不过这里需要警惕一点,双方在交流时,一定要关切两个人的共同利益,也就是彼此都乐意去谈论的那部分,它可能会在局部的节点上暂时偏向于某个人,但在持续的过程里,应当能让双方都享受到作为分享者得到了回应的乐趣。
同时,互动也是一种考验双方“跟焦”水平的一个过程,两个人的意图所重叠的位置,就是互动的“主体间目标”。也就是一件事,一个话题,一种情绪能够延续足够久的状态。两个人之所以聊不下去,没东西可聊,就是因为互动的松散性大过了连续性,就和打羽毛球一样,没有形成连续的回合,每次都要重新发球,而每多一次发球,互动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就下降一部分。以上这些与其说这是一种能力,不如说这是一种意识,一种在乎自己也同时关切对方的意识。展开赞过评论1 - 抄录
------------------------------
但凡你能看到那种打着低门槛,收入高的职业培训广告,它大概率是完全赚不到钱的。道理很简单,一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完全取决于它所提供的稀缺性,或者说它的不可替代性,它必须由能力和经验决定,如果是创造领域,则由你这个人的独特性所决定。
但是这些低门槛的行业却有一个隐藏的特征,那就是它的马太效应强过一般行业,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跻身那个行业的前20%,你的收益会远远高于普通行业,因为它的市场和受众足够广,需求范围足够广。
但反过来讲,如果你能在这样一个行业做到前20%,那你在别的领域也不会差。在今天诸行皆卷的年代,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自己的作品,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传播媒介,那个东西最好能将你这个人的全部主体性注入其中,这是唯一可以绕过内卷的途径,只有这部分经验和能力在不以客观参数进行绝对评判。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句话是一句鸡汤,独特性必须以一种能被社会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它需要被锻造成能力。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天赋异禀,都需要在时间上为某个可以将它具体延伸的东西大量倾斜自己的专注、精力、思考、实践,直到它成为能力。展开评论点赞 - 抄录
-------------------------
短视频我也会刷,因为我们总有一些精神空隙需要一个对应水平的刺激,它应该是完全休闲的,能缓解心理张力的。
但我几乎不会长时间去刷短视频,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一种察觉,当你从这种碎片化的刺激中获得的反馈感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的心理状态会从一种舒适慢慢转向一种无序,一种疲软,在那一刻,我们的自体内聚性开始变得松散。
这是一个危险的时刻,在那个临界点上,我们的自体状态正在改变,在一件已经得不到反馈的事情上继续投入精力,我们的精神凝聚性就开始递减,然后慢慢转向虚弱,从这个状态出来后,你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然后只能继续刷短视频——继续获得那种水平的刺激。
其实不仅仅是短视频,所有事情的刺激都有它潜在的“半衰期”,一旦它不能继续向你反馈你期望获得的那种体验,那么你就需要切换到新的经验类别中,否则就会进入一种刺激已经无效,但又被迫或强迫重复同样刺激的心理衰竭的过程中。展开评论点赞 - 抄录
----------------------------------
人和人相互吸引太容易了,仅仅是外貌就足以形成生理性喜欢的条件,这种体验你随便刷几个颜值类的视频和帖子都有可能获得,因为外貌的吸引力也是理想化经验的一种。
但人和人想要走下去,走多远,则来自于彼此经验的重叠程度。哪些经验的重叠呢?你可以理解成自体客体经验的重叠,也就是那些促进我们自信、活力、乐趣、热情、希望的经验领域,是我们觉得和另一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人需要适应和妥协,也没有人的利益需要被真正的牺牲,这个部分重叠度越高,相处的体验性就越强,它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关系纽带,是韧性最高的那一种。
另一方面来讲,彼此的创伤经验最好是重叠度越低越好,避免对方的防御刚好是你创伤的唤起条件的那种类型。就好像一个人倾向于贬低,一个人害怕被轻视;一个人习惯于不回应,另一个人则需要对方时刻在场;一个人喜欢黏连,另一个人体验为侵入和剥夺。就好像两个人都是害怕被拒绝的人,都是会用防御性的骄傲去保护自己的人,那么当这两部分开始交汇时,彼此会卡在一个没人能够贡献修复力量的处境下。也就是说,我们最好不要有相同的脆弱和对于伤痛的捍卫方式,这就是“重叠的脆弱性”,它导致的是一种创伤经验的相互组织,它会让各自创伤的经验被持续组织、强化、锁定。
很多东西关系初期就能识别,如果一开始的相处就是乏味的,一开始就没太多共同话题,甚至是别扭和消耗的,那这段关系大概率走不了太远,这里的远并非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关系所能地打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着你们即使相处了很多年,但核心的经验领域仍旧不曾对那个人真正开放过,更不用说深度参与。也正是这部分经验决定了关系最紧密且不可分离的那种支撑和保证,它的抗衰性也是最高的。展开等人赞过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