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 探讨一个核心问题:何为“我”?是他人眼中的“客我”,自身视角中的“自我”,还是站在第三视角审视自身的“超我”?我认为这些都可以是“我”,却又不完全是“我”。真实的“我”仿佛由点到线、线到面,层层堆叠构建而成,使得任何一个角度的观察者——包括这副躯壳中自以为核心的“精神意志”——都无法全面评断。
佛教的“无我”观指明:“我”仅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临时聚合体,如同船只是木材与钉子的组合。
英国哲学家休谟则将“自我”解构为一束知觉(痛感、冷暖、情绪起伏)。感知停歇时,“我”便如同熄灭的屏幕般消失;所谓的连续性,其实是由记忆编织而成的故事。
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则强调:人没有固定的内核,你是在每个选择中锻造自己。当你申辩“这不是真正的我”之时,恰恰证明了你有权否决旧版本——你即是自由本身。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揭示了语言的圈套:“主谓结构”会强制性制造出主体的幻觉。“我的腿疼”这一语法,暗示了“存在一个‘我’在拥有疼痛”,而真相仅仅是疼痛的现象存在。代词“我”并非指向一个实体的名称,它只是语言游戏中的一个功能符码。
综上所述,似乎所有关于自我的认知都是一种局部模型。我们如何在局部中寻找突破口?关键在于,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无法全面认识自我,而在于预设了“全面认知是可能的”。所有这些自我模型——无论是通过体检建立的身体认知(生物模型),通过觉察情绪理解行为模式(心理模型),还是借助他人反馈调整社会角色(社会模型)——本质上都是实用主义的生存工具。它们如同地图,而地图的局部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你在行动中不断更新对自我的理解,即使那时的“我”,或许已不再是当下的这个“我”。展开32 - 明明就剩10天就要高考了,可是我今年甚至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也没人通知我跟我说高考的事情,就像被人排除在外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背后做局阴我,可能是我动了谁的蛋糕,资本,你们赢了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