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心理学# 婴儿啼哭的场景大家应该都见到过。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些“小磨人精”为什么要一直嘤嘤嘤呢?[疑问]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不会说话,我们和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哭闹。所以当我们饿了、想换尿布了、或者想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我们就会借哭闹来发出信号,等待着养育者的响应。[拥抱]

如果抚养者没有及时给予响应,婴儿可能会哭的更大声,直到自己哭得筋疲力尽,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婴儿会产生不安和恐惧,长大后就会对世界不信任,而且总觉得缺乏安全感。[心碎]
如果抚养者能及时响应,并一件一件去确认婴儿的真正需求,婴儿的安全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长大后就会对世界比较信任。[爱心]

[灵光一现]相关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社会性哭泣是指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婴儿的哭泣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在婴儿学会说话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哭泣发展阶段:
1、自发性的哭——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性哭,不具有社会性的哭。
2、应答性的哭——不适宜的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的哭,向抚养者传递信号。
3、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来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不如打针。
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啼哭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5类: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灵光一现]
展开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