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友等级
获得徽章 0
继续分析咪蒙。《咪蒙新媒体写作技巧浅谈》从个人角度总结的咪蒙的写作技巧。阅之。
1、真实与真诚
所谓真实,未必是真人真事,而是让读者在心智上相信那是真实的,就够了。除了真实,你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咪蒙的真诚,仿佛真的在全心全意地为你好,就像你男朋友追你时带给你的那份感动。
2、实用与有趣
读咪蒙文章,你会禁不住地笑,发自肺腑地笑,带着泪地去笑,皆是因为有趣,你读到了有趣的事,有趣的观点,有趣的句子,你想遇见有趣文章背后那个有趣的人,于是你就着魔了,读了一篇又一篇,就这样,一路追着咪蒙看下去。
有趣的文章,出自有趣人之手。人人皆有有趣一面,或多或少而已。发抿自己的有趣,放大自己的有趣,就能写出有趣的文章,或长或短,或多或少而已。
3、节奏与结构
咪蒙在新媒体上的文字,往往一句一段。究其原因,为了适应你们在手机这种移动设备上的阅读习惯,刻意为之。
内容多为鸡汤文,先讲故事,抛出她要表达的观点,重要的句子还会刻意加粗,这样做既降低了读者阅读时的理解成本,又方便读者跳着看。一句话,咪蒙既知道你的智商,又知道你阅读时的时间不富裕。通过对文章结构和节奏的优化,保证你极佳的阅读体验。
4、画面感与代入感
咪的文章能够迅速脑补出她讲的那些故事的画面。有画面感最多只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不行,你还要让读者走到故事中到,参与到故事中去,让读者有代入感。
咪讲的故事,无论是否杜撰,看上去都是平常人的故事,纵使很奇葩,也只是把你我身上都有的小毛病夸张再夸张而已,我们读着读着,就不自觉地带入到角色中,我曾经也被这样伤害,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5、偏激的深刻与对时代的把握、替人发声
咪蒙自己也说,偏激才具有煽动性。同时她也说,无论如何剑走偏锋,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想让别人记住你的文,讨论你的文,你的文要偏激,要深刻。
咪蒙今天的写作,深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作为读者的你需要啥,他就给你写啥,你希望我表现我哪一方面,我就放大我的哪一方面给你看。
最后一点成功的原因:替人发声。那些不懂如何顺畅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只好请人替自己表达,请人代为表达不需要花钱么?现在好了。咪蒙这样的作者站出来替我表达了,我直接转发就可以了。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105
接上半部分。
7、你能输出价值观
虽然非常鄙视鸡汤,俗!但很多时候,在有挫败感,怀疑人生的时候,被人伤害的时候,否定自己的时候,都需要干一碗鸡汤,给自己打鸡血,去面对现实,重新出发。所以,鸡汤才是刚需啊。写鸡汤吧。
8、你的文章跟“我”有关
这件事与你有关,意思是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想写的东西,跟大众的关联,所以你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标题开始,把核心问题落实到跟读者的关联上。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标题上多用“你”、“我”以及“我们”,这样你的文章和读者的距离会拉近很多,相当于搭了一个通道,让读者可以走过来。
9、你的文章对“我”有用
你最好能写作技术流的东西。你在哪个领域有深厚的积累?你对哪个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你对哪种现象有深刻的研究?其实文章写的就是见识、阅历和积累。你在任何小事上有特别的积累,都是有意义的,值得总结、梳理和呈现。
10、你的文风足够有趣
新媒体上的文章要火爆,趣味性太!重!要!了。有趣的公号能让你像追一部连续剧一样,每天饶有兴致地追下去。枯燥、说教、苦大仇深,简直就是新媒体的天敌。
11、你给大家一种不看就有损失的感觉
最好给大家一点推动力。不能跟大家使用商量的语气,给它可以不看的选择。比如《十一长假,躺床上看什么片好呢》换成《十一长假你不看这十部片子就亏大了》是不是更有看它的冲动了?
12、你的文章最好有点逼格
我们在朋友圈分享一条信息,必然会基于以下几种理由:标榜我是什么人;发表我对某个事情的观点;表达我的某种情绪。在这种前提下,有趣的同时,又有思想、有观点的文章会更有传播价值。
最好,每天抽一些时间,看一遍关注的公号,分析哪些文章好,为什么好,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你最红的文章,往往就是你写得最走心的文章。你对读者有多真诚,大家是能感受到的。
一、拆
提到咪蒙的成功。她写过一篇文章《我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值得阅读。
她共总结了12个小点。
1、你的选题要紧跟热点。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大家注意力高度聚焦,基本都在热点事件上。蹭热点最大的技术要点就是一个字:快。
2、你的切入点要独到
热点话题一出来,所以公号都会写,相当于命题作文。你不能人云亦云,你得有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总是有新的角度呢?
有个简单的方法,你先想最常规的角度,列出1、2、3,然后绕开它们。想新的。
3、你的标题要能引发好奇
引发好奇会三种。一种是我们生活中潜藏的好奇。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就有困惑,但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看到有人写了自然会点开看。如《为什么渣男还会有人喜欢?》
另一种是标题中自带矛盾,会创造一种好奇。大家会觉得,好奇怪啊,你为什么这么说?大家也会点进去看。如《除了纸巾,宅男在家还需要什么?》
还有一种引发好奇的方法,虽然贱,但非常有用,那就是说话只说一半……没人能忍着不看答案的。
比如有一篇文章转发很高:《比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好想抓住作者的领子,摇啊摇:到底是啥,你说不说?!
又如《我很想忍住不推荐它,但实在忍不住,它是……》晕,等我看了答案再来骂你……
4、你的标题要简单粗暴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如《普京:朕要操心国事,哪有时间操你》
5、你的观点能颠覆常识
如《你活得这么失败,大概因为你是个好人》、《你不睡我,就是不尊重我啊》。真正好文章,不仅仅是剑走偏锋还能自圆其说,而是它能够提供你看待世界的新鲜角度,对你当下的生活态度有所启发。
6、你能表达情感共鸣
大众不想看你怎么表达你自己,而是想看你怎么表达我。好的文章,要体察到人性的痛点,表达大众的情感共鸣。像这样文章:《我要变好看了,谁还会喜欢你啊》
内容太长,拆成两部分。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104
一、拆
突发奇想,为什么咪蒙的文章能够火爆全网?人云亦云。很容易被带节奏。其实自己并没有认真看几篇,故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没资格。篇篇文章十万加,说明她的文章抓住了特定群体的阅读品味和特点。她的公号定位清晰,从商业运作上看,无疑是成功。
抛开其它因素,有必要欣赏下她的文风,拆解她的文章。
她的文章,通常二三千字。不长不短。这个字数是比较合适的范围。在这浮躁的社会,文章太长让读者有压力,太短让人意犹未尽,缺点火候。
找篇爆款文章《没想到,我成了男朋友的妈》理性分析。通篇读完,hanchanglinli,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通俗的语言。把一个主题说清楚。她的文章典型结构是并列式,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故事堆砌在一起,而后引出结论。就如豆腐块一样,一个一个摞在一起,下面有个印有艳丽花纹的青花瓷盘托着。
不像新闻记者讲述一件事时,不偏不yi,尽量客观公正,本文偏向就非常明显。咱不能说对错,尤其情感的体裁很难明确区分。但这篇文章就直接定位到这类女人的内心,引发她们的共鸣,并把她们的痛苦用她的纸和笔传达了出来。
全文从开篇的小故事讲起,讲述了麦子照顾他男友,为他所付出的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从事无巨细的关心男友生活,到以男友出轨结束,激发读者对主人公的叹惜怜悯,进而将这个个体问题演绎到全体,“我身边所有把自己的男人宠上天的女生,都没有好下场。几乎都是以男生出轨告终。”
虽然这个演绎过程(从个体推导全体的过程)是不成立的,但已不重要。因为文章已经抓住了读者的心。在前面故事的渲染下,读者很难做出理性的决策或指出文章的纰漏,因为文章本就不是给这些理性的人看的。进而引出结论:千万千万不要把你的男人当儿子养。然后用三个子论点进行论证。很接地气。
这些论点已经不存在什么客观公正,均是情绪的抒发。
最后一段直接升华观点:千万别让这种坏男人得逞……无论职场还是感情,要替别人着想,但为自己活着。
让很多读者看完大呼,好文,解气,说得就是我自己。随手转发朋友圈,从而引爆全网。
另外,文章基本上一个句号是一段话。这便于读者在手机上浏览。
二、记
完成资质的最后评审工作。准备各种月度汇报材料。新的一月开始,还有不到50天的时间。多想想这一年干了什么?抓住机会,不要浪费光阴。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103
一、记
刚回来。我家宝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其中有一段牛郎偷看织女洗澡的描述。他来了一句“牛郎真流氓。”
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其实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在远古时代,男性追求女性的方法和今天不同。那时土地贫瘠,食物匮乏。男性需要向女性证明自己的勇气、果敢、不择手段,证明自己能在很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对于女性,男性也采取了征服、掳掠、强行占有的手段,把女性视为某种财富或者是资源。因此,牛郎去偷窥织女洗澡,偷织女的衣服胁迫她嫁给自己,在古代社会里会被认为是勇敢而富有头脑,是优秀男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二、习
To be given the chance to let go of the past and start a new journey is a blessing that enriches us with wisdom and stamina to explore new depths of life and empowers us to take on new adventures.
1.let go of sth 放下...
2.blessing 祝福
3.stamina 耐力
4.empower 使...有能力
5.take on 开始
有机会放下过去,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是一种祝福,它用智慧和耐力丰富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新深度,让我们开始新的冒险。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102
一、拆
《一直做事,就不会进步》和《一直学习,就不会进步》合并来看。有些朋友上进心很强,爱学习,不怕苦,愿肯下功夫练习、做事,但积累3个月,却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他很苦恼。
原因是他总是避开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挑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即便做有价值的事情,也会做几天就放弃掉。
本质上的原因:没想清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思考、深入思考、大量思考、不断搜索、分析、对比、研究,才能找到那件对自己长期有帮助的事情。
这个过程很累,因为思考很耗费精力,思考比搬砖累,所以人们倾向于逃避思考。
但是,不思考,立刻做事。看似节省时间,实则大概率是无效勤奋。方向错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甚至越做越错。
做事情,先有计划,再按步就班的执行,最后写出过程回顾。这是比较正常的方法论。
我们每天都应该花至少30分钟时间,思考5个问题—
1、这事对吗?
2、什么更重要?
3、什么最重要?
4、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5、什么事一定要做到底?
《论语》里说:行有余力再读书。意思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如果还有力气,再去读书。这里的读书,泛指各种学习。
在个人成长上,你学一个技能,做一件事情,提升某方面能力,都存在阈值效应。学习不是线性发展的。
能力这东西,只能靠时间堆上去,没有捷径而言。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比看十件事情的收获,要大的多的多。
二、记
房子定了。刚看到一套中意房子,当时看时,房东母亲正在家里。我们准备订下来。但他孩子其实已在中介处准备签合同了。
房东急用钱。我们把房东截胡了。顺利签单。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101
一、拆
《坚持做90%的人没做的重要小事》是作者的一篇碎碎念。博主连续更新多年公众号,风雨无阻,文章可长可短。这种坚持的精神,实在让人佩服。
因为他深信这样一条简单的成长策略:做好分内之事,然后争取每天都做一些90%的同行/同学/同事/同龄人并不会做的事。
健身、学英语、学插花、看画展也好,看书、编程、美食、拍视频、做自媒体也好,甚至是每天累到只能读一页英文原版书、睡前听一个喜欢话题的播客……总之做一些别人想不到要做、想到了但也不会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短期内不仅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和回报,还会耗用一些时间金钱和精力,注定多数人并不会坚持做。但它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小事。
想做好一件事,一定不是围着这个事的表面如驴拉磨打转。而是找到它的根和源,节外生枝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增加看问题的维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如果不是决定一辈子都在一个行业里做一颗螺丝钉,那无论多忙多累,都要记得看着自己。给自己一些关注,给自己浇灌让自己成长。这样自己才能在综合能力上不断提升,有更多触动、体验、机会,更多选择和可能。
二、记
白天看房。为家人买房子。看了很多房子。看房子真累。晚上宴请评审老师到访。
三、习
Rather than wait for students to apply, Idaho admits those meeting a combination of requirements to all of its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colleges, before they fill out a single form. The idea is not only to encourage these students to pursue degrees but to get them to stay in Idaho, which has experienced a brain drain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leaving for college elsewhere and never coming back.
admits 录取
those meeting 符合、遇见
a brain drain 人才流失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31
一、拆
《如何抓住流量红利?》1、产品价值是核心;2、流量红利有多少试了才知道;3、要从现在看到的任意一个小点行动,才有机会赶上下一波红利;4、几乎所有平台的流量红利都分成两个阶段:“抓的住却看不见”时期和“看的见却抓不住”时期,抓住前者靠敏锐度,抓住后者靠执行力。
如何看见流量红利,并抓住它?最重要的三点:赚钱的欲望、敏锐度和执行力。赚钱欲望是发动机,敏锐度是方向盘,执行力是油门。
赚钱是门手艺,抓流量红利的能力可以学习。在内容工具化和流量盈利组合微创新两个思考套路下,通过大量信息的输入、分享和挖掘,找到好的创业思路以及产品的核心价值点,然后立即开始行动,这样才可能抓住下一波流量红利。在测试出来最小流量及盈利的组合后,尽快做到规模化与产品化,All in进去,最大化的抓住流量红利的机会。
二、记
《百家姓》整理一天。基本完成。下午召开月度部门会议,对下月的工作安排。其它无太多值得说道的事情。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30
一、拆
@硅谷王川的微博文章,抄录如下:
1、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据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个人注解:在哲学即为量变发生质变。)
2、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我们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帐迟早是要还的。
《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最近get到的一个方法论,关于积累,精进,进阶》一文就来自上述博文的感悟。我们常常追求速成,干啥事都想走捷径,21天学会JAVA,10天学会英语。到时来失落迷茫放弃。万事一理,实际不如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
引发一个疑问,只闷着头学,会不会就跟驴拉磨,一直在积累量,质没有突破。我说不会,你又不是猪,我没法告诉你会怎么突破,但我可以告诉你肯定会突破。如果你没有别的好的套路,不如把积累一定的量作为目标。
就以写公众号为例,我的目标如果是粉丝量,那就偏离了初心,我的“程序员生存指南”已经半个月没更新了。其实我就在找定位,想写长文。但,松懈下来就没再更新了。
我要是把我知道的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进步,也为自己扩展一条中。这才是一切的初衷。我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顺便提高用户群,就不该忽略量的积累,迷失于各种“套路”,“攻略”,坚持提供内容才是唯一正确的套路。
我们看现在所有的一切,意义都不大,但要再过五年回过头来,才能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你的每个行为的塑造。
二、记
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3点起床,把《三字经》核对完毕,并发布。其它没做什么,一直在焦虑之中。未来如何行动?出精品?发庸文?方向、目标,都要清晰出来。也可以是一个手艺人。可以拿出手行走天下。
可以一门技能的手艺人。有了这个,饿不着。可以是一个研究副业的人,混得更好。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9
一、拆
《互联网中如何发现有潜力的产品和对应的商机》一文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心法才能提前发现有潜力的产品和对应的机会?”其实任何东西想做好,方法上基本都是两个重点: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产品、行业认知和商业敏锐度”。这三点如何学?作者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先说产品:要搞懂产品,掌握看懂产品的“道”,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主导一款产品设计,然后让市场去验证它,让数据来教育你,让用户反馈帮你成长。过了产品关,还要过用户关。一个不懂用户,不知道用户需求,不能预测用户需求的人,很难预测一个为用户服务的产品的未来。
如何过用户关?1、认知自我;2、认知社会。
认知自我,最重要的是认知到自己的渺小和主观。认知社会,最重要的是包容、好奇和同理心,对自己不懂的人和社会现象多研究。只有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成为普通商人的利器,在一次又一次的产品预判和商业抉择中,大大提高成功率。
再说行业认知。隔行如隔山。这东西完全无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入行,然后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踩过去,一个错误一个错误趟过去,自然就有认知。而且是真实可靠的经验。
另外,要把技术或者产品思维扭转到商业思维。商业的本质是利润。没有利润支撑的商业行为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脆弱的,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坦然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必须的付出”就是最大的“道”,然后把“产品、行业认知和商业敏锐度”三个要点拆解执行,就是最上层的方法论。
二、记
参加软件开发研讨会议,会议中把“亦无所知”公众号内容研究完毕。受益匪浅。公众号也可以向这方面定位。注意是研究,也可以是实践。应以研究为主。
闲鱼也可以研究。有钱的想法,都可以简单折腾尝试。
商业的本质是利润。一切都以利润为导向。脱离实际谈想法都是扯淡。
公众号可以连续对广告入手,分析广告后面的逻辑原理。研究挣钱思路。
三、习
Yet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the merger of a few oil firms today could re-create the same threats to competition that were feared nearly a century ago in the U.S.,when the Standard Oil Trust was broken up.
--王不留的三言两语2020102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