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赞了这篇沸点
程序员的35岁这道年龄坎,在国内任何IT论坛和现在层出不群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我也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和刚刚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年轻程序员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
也许除了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阅历和经验,我比这些年轻程序员更深深懂得时间的宝贵——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而我没有。
所以无论是我办公的工位上,还是我家里的房间,都摆放着各种计时的物品,比如闹钟,沙漏,计时器,手环等等。
我工作中会把手头上的一个任务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拆解成若干个十到十五分钟可以完成的子任务,然后在这些计时器的辅助下完成任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听过一个叫做时间颗粒度的理论。时间颗粒度,即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单位。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天,比如拖延症患者,本计划今天完成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到第二天;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空闲时间充裕的老人,习惯上午下午各安排不同的事情;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网上晒出的王健林出行日程表,15分钟一个行程;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天,那么一两个小时的荒废看起来算不了什么——而倘若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我们做事的专注力和紧迫感就会大大提升,因为每一分钟,我们都浪费不起。
#不一样的我#
我也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和刚刚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年轻程序员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
也许除了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阅历和经验,我比这些年轻程序员更深深懂得时间的宝贵——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而我没有。
所以无论是我办公的工位上,还是我家里的房间,都摆放着各种计时的物品,比如闹钟,沙漏,计时器,手环等等。
我工作中会把手头上的一个任务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拆解成若干个十到十五分钟可以完成的子任务,然后在这些计时器的辅助下完成任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听过一个叫做时间颗粒度的理论。时间颗粒度,即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单位。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天,比如拖延症患者,本计划今天完成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到第二天;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空闲时间充裕的老人,习惯上午下午各安排不同的事情;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网上晒出的王健林出行日程表,15分钟一个行程;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天,那么一两个小时的荒废看起来算不了什么——而倘若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我们做事的专注力和紧迫感就会大大提升,因为每一分钟,我们都浪费不起。
#不一样的我#
展开
评论
13
赞了这篇文章
赞了这篇文章
赞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