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0
 一个真正可用的技术设计必然要提供可落地的方案,可以是概要的,也可以是细化的。 二者只是不同阶段,概要不等于含糊,笼统。概要应该足够让全域的同学对齐认知,分清楚职责。至少要做到两点:
1. 概要的方案是准确的,能抓大放小,讲清楚模块之间的关系,宏观层面分析到位,可以基于这个概要设计进一步去细化,二者是递进而不是推翻重来的模式;
2. 概要的方案至少要明确到系统边界职责,微服务的维度,可以不涉及具体的接口,库表,缓存设计等。  
1. 概要的方案是准确的,能抓大放小,讲清楚模块之间的关系,宏观层面分析到位,可以基于这个概要设计进一步去细化,二者是递进而不是推翻重来的模式;
2. 概要的方案至少要明确到系统边界职责,微服务的维度,可以不涉及具体的接口,库表,缓存设计等。
      展开
    
  评论
 点赞
 大批的 AI 落地场景,本质都是在用 LLM 来完成一些【微智能】。
很多接口,交互都需要一些结构化的输入,不麻烦,但总归得思考,分析一会儿,纯用代码逻辑实现的话又有点死板,不通用。这种其实 AI 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的诉求很简单,能听懂人话,简单分析,快速翻译成指定格式,不要求多少深度。现在的小模型速度足够快,很容易解决。尤其是这类场合输入输出很固定,好评估效果,快速迭代。再匹配上一些工具调用,自动化流程。能解决一大堆日常问题。
小模型 + MCP + 自动化,是日常绝大多数场景的大杀器。  
很多接口,交互都需要一些结构化的输入,不麻烦,但总归得思考,分析一会儿,纯用代码逻辑实现的话又有点死板,不通用。这种其实 AI 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的诉求很简单,能听懂人话,简单分析,快速翻译成指定格式,不要求多少深度。现在的小模型速度足够快,很容易解决。尤其是这类场合输入输出很固定,好评估效果,快速迭代。再匹配上一些工具调用,自动化流程。能解决一大堆日常问题。
小模型 + MCP + 自动化,是日常绝大多数场景的大杀器。
      展开
    
  评论
 
          1
        
    赞了这篇文章
  
 
    赞了这篇文章
  
  vim 全局替换真正使用的是两个ex命令是 :g(global全局)和:s(switch替换)。
替换命令的语法如下:
: s/old/new/
这将把当前中模式old的第一次出现修改为new。 /(斜杆)是命令不同部分之间的分隔符(当斜杆为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时,可不写)
: s/old/ new/ g
把当前行old的每次出现改为new,而不只是该行的第一个old。:s命令允许替换串后面带有选项,上面语法中的g代表全局(g选项影响一行中的每个模式,不要把它与影响文件中所有行的:g命令混淆)
通过在 :s 命令前加上地址前缀,可以把它的范围扩展到多行。例如下面命令把50行到100行的old的每次出现都改为new:
: 50,100s/old/new/g
下面的命令把整个文件中的old的每次出现都改为new:
:1,$s/old/new/ g
我们知道%等价于1,$,所以上行命令也可以这样写:
:%s/old/new/g  
替换命令的语法如下:
: s/old/new/
这将把当前中模式old的第一次出现修改为new。 /(斜杆)是命令不同部分之间的分隔符(当斜杆为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时,可不写)
: s/old/ new/ g
把当前行old的每次出现改为new,而不只是该行的第一个old。:s命令允许替换串后面带有选项,上面语法中的g代表全局(g选项影响一行中的每个模式,不要把它与影响文件中所有行的:g命令混淆)
通过在 :s 命令前加上地址前缀,可以把它的范围扩展到多行。例如下面命令把50行到100行的old的每次出现都改为new:
: 50,100s/old/new/g
下面的命令把整个文件中的old的每次出现都改为new:
:1,$s/old/new/ g
我们知道%等价于1,$,所以上行命令也可以这样写:
:%s/old/new/g
      展开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