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徽章 7
- 我问她:“现在好像人人都觉得不幸福、不快乐。没钱的人不快乐,有钱的人也不快乐;没当官不快乐,当了官也不快乐;普通人不快乐,名人也不快乐。快乐都哪儿去了?”
姥姥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的快乐?”
出自倪萍-〈姥姥语录〉赞过评论3 - 古希腊神庙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
除了生病以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
不必站在50岁的年纪,悔恨30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30岁的年纪,悔恨17岁的爱情。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学会和自己和解吧,去接受每一个时期的自己。展开赞过23 -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展开赞过62 - 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规范下的群体认同,而已经被这个社会规范打磨过的人通常给的都是否定性的反馈,他们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常的生活,劝诫我们不要做有风险的事,要做“正事”而不要去试那些没人干过的事。这些人说完后还会饶有深意地打量我们的反应,通常他们都能如愿以偿。评论点赞
-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脑海中总能听到一种声音,我如果当时这样就好了,当下没有如果,人生的艰难在于在得失间不断取舍,德顺爷爷自始至终像一个智者,作者有意把他安排在一个世俗之外的角色,作为一个观者的角度去警醒世人,名利权情像包袱,蒙蔽了本我,真正突破这一层面,倾听自己声音,跟随真心感受做的选择,不是别人看起来明智的,问心无愧的答案,才是最好接纳自己,和世界相处最好的方式!赞过23
- 今年二刷《悉达多》这本书,又给了我很多的指引与启发,第一次阅读此书的时候,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某种意义上加深了我对灵性觉醒的思考。
相对于第一遍的晦涩难懂,第二遍似乎是对此书内化的过程,但也是一些浅薄的理解与感悟,要是能读懂此书的万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抛弃了原本富有的生活离开家人与好友侨文达一起走上求道之路。后来,好友侨文达选择追随佛陀乔达摩,而悉达多则独自开始修行。悉达多天资聪慧,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佛陀的法义固然很好,但是却唯独缺少了他如何获得解脱的过程。悉达多深知佛陀是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没有人可以通过法义得到解脱!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恰恰是他要去经验的;悉达多认为知识可以分享,但是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这就是为何他放弃追随佛陀而独自开始求道之路!
在悉达多独自修行的过程中,经历了尘世的种种生色之娱。他向唯利是图的商人学习财富之道,向搔首弄姿的名妓学习情爱,沦落为一掷千金的赌徒,暴饮宿醉的酒鬼;在世俗中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利的滋味,迷失在欲望、女人和金钱中,难以至拔,走投无路,坠入深渊,直至圣徒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最后动了轻生的念头。在经历了那些不堪的岁月,体验了犯错和厌恶、失望和痛苦、绝望和死亡后,又在一声神圣的“唵”字中苏醒,重获新生,他从清醒到沉沦,再从沉沦到清醒。
再后来,他成为了船夫,摆渡人,向河水学习倾听与忍耐,向万物学习合一,对儿子的爱让他突破了最后的关卡最终悟道觉醒。他意识到与命运搏斗与意志作对毫无意义,唯有臣服于生命之流,接纳所发生的一切善与恶,不执着于某一事物与情感,因为它们只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而已。不要去期待世界应该的样子,而是接受世界原本的样子,不去预设自己应该的样子,而是去接纳爱上自己原本的样子,这样就不会痛苦,不会焦虑。
悉达多经历了很多痛苦与离别才最终证悟得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悉达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道,唯有去体验,去经历,去成长,或许有一天也会证得大道,愿我们在历经千帆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展开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