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0
- 作为一个常年围观科技圈的“门外汉”,最近被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新闻刷了屏——而背后频繁被技术大佬提及的SLAM技术,总让我好奇:这项能让机器“看懂世界”的技术,到底是已经走进现实,还是仍在实验室里“闯关升级”?
这段时间翻了不少技术分享和行业动态,发现SLAM圈的热闹远超想象:港大刚开源的FAST-LIVO2框架,居然能在低功耗ARM平台上把单帧处理时延压到78ms以内,让小型设备也能实现高精度导航;而另一边,不少工程师吐槽“实验室里的demo再完美,到了真实场景还是会翻车”。作为非技术人员,我忍不住想抛几个“外行疑问”,求各位大佬解惑:
1. 人形机器人热潮下,SLAM的“抗晃能力”真的过关了吗?
现在人形机器人都在拼“行走自如”,但机器人走路难免晃动,这对依赖摄像头、激光雷达的SLAM来说,是不是致命考验?看到有测试说,当机器人经过全白墙面这种低纹理环境时,ORB-SLAM3都会出现定位丢失,只有RTAB-Map能勉强维持跟踪。那实际应用中,除了靠算法优化,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决方案?比如传感器布局的调整,或者和步态算法的协同?
2. 大模型+SLAM是“锦上添花”还是“刚需升级”?
最近常看到“语义SLAM”的说法,说能让机器不仅能建几何地图,还能识别“电梯”“桌椅”,甚至用自然语言查询环境。但这背后是不是要付出算力代价?有工程师说,同时运行SLAM和大模型会让帧率从30fps骤降到9fps,那在嵌入式设备上,该怎么平衡“智能理解”和“实时响应”?普通用户真的需要机器“看懂”物体,还是只要能精准导航就够了?
各位SLAM领域的大佬,你们在实际开发中,最头疼的是低纹理环境、动态干扰这些“老难题”,还是大模型融合、算力约束这些“新挑战”?FAST-LIVO2这类新框架的开源,有没有真正降低落地门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实战经验!
友情附言:
身边有几家专注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朋友公司,目前正在招募SLAM算法相关人才,需求涵盖视觉SLAM、激光SLAM等方向(base北京/上海/深圳),团队有顶会论文产出和实际落地项目,薪资范围宽泛。感兴趣的大佬可以私信我(纯友情对接,不收取任何费用)~展开赞过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