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公司业务发展特点,找到架构问题的「根本解」
架构不是从技术开始,而是从业务特点开始。
很多架构师一上来就想「用上最新的技术栈」「搞一个最先进的架构」,
但真正决定你该怎么架构的,其实是:你公司的业务长什么样、往哪儿发展。
这一章,通过几段阿里系的一线故事,带你看三件事:
- 技术如何助力业务:开源(开新局)和节流(降成本)
- 技术团队怎样真正「懂业务」,拿到话语权
- 在「自建 vs 采购 / 外包」之间,架构师要如何做平衡决策
如果你现在还只是一个「被业务喂需求」的一线开发,
这章会帮你迈出走向架构师的关键一步:从业务出发看技术。
一、技术助力业务:开源 + 节流两个方向
把「技术助力业务」拆开看,其实就是两个字:赚钱。
-
开源:开拓新业务 / 新玩法,让业务赚更多钱
- 运营 / 产品会提出各种新花样
- 技术要支撑快速试错、快速上线和扩展
-
节流:降低业务成本,让赚钱更高效
- 降人工: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肉操作
- 降错单:提高准确率,减少资损和人工处理
- 降资源: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机器和运维成本
这两件事看起来是「业务的事」,但技术团队完全不是只能被动执行:
- 你可以反向提出:
- 「如果我们有一套推荐系统 / 用户画像 / 风控系统,可以支持哪些新玩法?」
- 「如果某些环节自动化 / 智能化了,可以减少多少人力 / 差错?」
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你的技术方案才真正算是围绕业务展开。
二、技术团队怎样拿到业务话语权?
在很多传统公司,技术团队常被称为 Cost Center(成本中心):
- 业务 / 运营 / 产品:定战略、定玩法、定需求
- 技术:接需求、排期、实现、背锅
想打破这个局面,你要先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别人凭什么听你的?
答案只有一个:你懂业务。
1. 从「不懂业务」到「参与业务决策」
业务方最常怼技术的一句话是:「你不懂业务」。
那技术想掌握话语权,就要变成:
-
能讲清自己业务的玩法:
- 核心主链路是什么?
- 钱从哪儿来?指标看什么?风险在哪里?
-
能从技术角度提出业务建议:
- 哪些功能可以抽象成可复用能力(中台 / 平台)?
- 哪些玩法可以通过技术降低成本,实现得更聪明?
阿里系绩效最顶的技术部门,就是这么玩的:
- 用各种方式组织技术同学深度参与业务:
- 轮岗到业务一线
- 跟业务一起看报表、跑数据
- 自己做产品的「深度用户」
当技术团队开始从「纯实现」变成「一起想业务怎么玩」,
你的架构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贴着业务血肉长出来的。
三、「自建 vs 采购」:别只用情怀选架构
说到业务系统,绕不开一个现实问题:
这套系统是我们自己从 0 写,还是买 / 外包一套?
技术人的本能往往是:
- 自建 = 亲生的,灵活强大,有成就感
- 采购 = 「充话费送的」,不好定制,不够优雅
但从架构师视角,这个决策远远不只是「自建更牛」这么简单。
至少要考虑三个维度:
1. 投入 vs 收益曲线 + 风险隔离
画一条简单的时间线和成本曲线:
-
采购 / 外包:
- 初期接入成本高(一口气买个大系统,可能上百万 / 上千万)
- 但业务很快能跑起来,相对确定
- 出问题有时还可以「甩部分锅」给供应商(合同里约定 SLA / 赔偿)
-
自建:
- 初期投入是:团队人数 × 人均成本 × 开发周期
- 开发周期往往很难精确预估,风险大
- 业务何时能上线、能赚到钱,很不确定
所以要算一个**「拐点」**:
在多长时间后,自建系统的累计成本 + 未来弹性
才能明显优于采购系统?
架构师需要:
- 把这个时间点和成本差估出来
- 再结合业务战略,决定:
- 先采购启动业务,后续再逐步自建替换
- 还是从 Day 1 就咬牙自建(这通常只出现在核心命门业务上)
2. 技术资源的平衡:有限子弹打在哪?
技术团队资源永远有限:
- 核心主业务:需要最强的精力、最好的同学、最长的迭代
- 边缘 / 通用业务:完全可以交给供应商系统或平台团队
在一个新业务刚起步的时候,往往是:
- 小团队 + 小步快跑 + 快速试错
这时如果把大量人力砸到一个超大系统(比如供应链、ERP 全家桶),
很可能业务还没跑起来,人就先被消耗掉了。
更合理的方式是:
- 先用成熟的供应商系统把业务「跑起来」
- 业务模式验证 OK、有成长空间,再逐步收回到自建系统里
3. 同质化业务 vs 核心差异化业务
你要时刻问自己:
这块业务,是我们的核心差异化,还是别人也能干的基础活?
就像寿司之神:
- 真正核心的是「寿司怎么做得好吃」
- 大米 / 海苔 / 三文鱼,让更专业的供应链去搞就好
放到 IT 里也是一样:
-
核心业务(直接产生利润):
- 比如新零售里的供应链、库存策略、履约系统
- 更适合通过自建来掌控主动权
-
同质化基础业务:
- 财务记账、通用 CRM、工单系统等
- 更适合采购成熟方案,用「术业有专攻」省心省力
一个真实例子是阿里在新零售供应链上的演进:
- 早期:团队只有二十来号人,先采购一套外部 ERP 来跑
- 业务跑起来后:切换到集团内部的供应链中台系统,做适配和集成
- 发展到一定规模、玩法越来越复杂:再自建一套真正适配自身业务的供应链系统
中间每一次切换都不是情怀,而是算过账和评估过风险后的选择。
四、从集团「中台化」看架构如何贴着业务长
再看一个更宏观的例子: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
在早期:
- 天猫、淘宝、1688 等各条业务线各自为战
- 每条线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系统:营销、搜索、订单、会员……
结果是:
- 各事业部重复造轮子:类似的优惠引擎、会员体系、搜索引擎,版本 N 多
- 成本高、维护难、新业务上线慢
但你回头看阿里的整体业务,会发现:
- 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围绕「电商场景」:
- 搜索 & 推荐
- 营销 & 优惠
- 订单 & 支付
- 会员 & 画像
这些都是可以沉淀成通用能力的。于是:
-
把电商领域「共性强、复用度高」的能力收拢成 业务中台:
- 营销优惠中台
- 订单 / 交易中台
- 商品中台 / 库存中台……
-
再用 技术中台 承载各种基础能力:
- 服务治理、配置中心、消息、缓存、链路追踪、持续集成等
最终形成:大中台,小前台:
- 前台业务团队只关注自己个性化玩法和用户体验
- 通用的电商能力,全部通过中台来「供给」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先识别公司业务的共同特点,再用架构给出一个长期的根本解」的过程。
五、如何在你所在的公司复制这套思路?
你可能不在阿里,也没有「中台化」这种大工程要搞,
但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业务里做一个「小号版」的实践。
可以从这几步开始:
-
画出你们公司的业务主链路和关键系统
- 从用户进来,到付钱 / 完成一次业务闭环
- 看看哪些系统是通用的,哪些是某条业务线独有的
-
识别「高度重复」但又很重要的能力
- 比如各种活动玩法背后一堆「拼凑」的营销逻辑
- 各业务线自己搞一堆「小订单系统」「小库存系统」
-
思考:这些是不是应该被「中台化 / 平台化」?
- 哪些适合先抽出一层公共服务 / SDK?
- 哪些可以先用轻量级方式「统一策略」,再逐步统一实现?
-
再回到「自建 vs 采购」的决策模型里评估
- 是自己重写一套,还是用开源 / 商业产品 + 定制?
- 短期 vs 中长期的投入 / 收益拐点在哪?
你不需要一上来就有集团级视角,但只要在你负责的范围内,
能比别人多看半步,多问一句「这块是不是应该沉淀成通用能力」,
你就已经在向真正的架构师迈进了。
小结:架构问题的根本解,藏在业务里
这章想给你的核心认知是:
好架构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从业务特点里「长」出来的。
作为一线开发 / 准架构师,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练习:
- 看每一个技术决策:先问业务场景,再想技术方案
- 在自建和采购之间:多算一算时间线、成本和风险,而不是只凭技术情怀
- 在日常项目里:刻意识别哪些能力值得沉淀为平台 / 中台
当你习惯先从业务出发,再落回技术,
你就不再是那个被需求推着走的「实现者」,
而会逐渐成为那个能为公司找到「架构问题根本解」的人。
这,正是一个成熟架构师和普通高级工程师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