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呼啸而来,云计算、区块链、IOT、5G...等新概念、新场景应接不暇,我们的生活、工作正在快速的数字化,但新技术的高频迭代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转型?
数字化转型定义: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业务场景为驱动实现数物融合,敏捷地为业务创新提供跨组织、跨部门的端到端数据流,在“数据+算力+算法”中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业务创新。
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从传统的出租车到现代的滴滴出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转型场景,数字化转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本质特征。
1、本质特征一: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将对象、过程、规则映射为0和1的数据信息,通过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在数字世界中再现物理世界的原型。
2、本质特征二: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通过 ICT 技术将不同地点的各类信息终端连接起来实现相互通信,信息实时共享。
3、本质特征三: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
三、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1、上帝视角
数字化将事物解构为 0 和 1 的数字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和重组,通过颗粒化解构和智慧化重组,人类在数字世界里第一次实现了以上帝视角对事物的创造。“数据+算法+算力”使人类从实验创新跃升为模拟创新,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全新时代。
2、场景驱动
数字化是为业务场景提供实时、按需、在线、自助、社交化(ROADS)的数据支持。打破职能边界、驱动创新、服务于场景是对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要求。
在滴滴出行场景中,通过数字化使数据在服务受理、车辆调度、设计(路线规划)财务、风控、售后等多个职能自动流转,实现了 3000 万日单量的业务自动运营。
案例:
某企业已全面导入了CRM、ERP、PLM、MES、OA等功能系统,也实现了系统间互联互通,该企业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观点:
如果上述功能系统不能实现端到端的数据拉通,形成数据资产并驱动业务创新;不能快速响应业务创新场景需求搭建端到端业务系统,则该企业只能算是实现了信息化,还在数字化建设的路上。
四、数字化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说:降本增效!
那么如何降本?如何增效?
很多人会一时语塞,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字化,看透数字化。
个人认为数字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打通!横向打通数据,纵向打通运营。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当前不少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往往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试图通过不断堆砌应用系统解决问题,如同鲧治水般以“堵”为策。一套系统不够便再添一套,导致系统功能重叠、数据标准不一、组织架构混乱。线上的混乱必然引发线下的运营灾难。
真正的数字化建设应效法大禹治水,以“疏导”为要义,而疏导的关键就在于“打通”。
如何实现有效打通?答案是:标准先行。
在信息系统建设前,必须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包括基础的用户账号规范、数据接口标准,以及关键的业务数据标准(如物料主数据)。特别是业财数据标准,往往成为最难突破的瓶颈。我曾经历某项目,业务与财务部门就科目标准争执一月未果,导致技术开发被迫停滞。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技术不能脱离业务独自领跑,二者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标准化数据平台,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并确保业务技术部门严格执行,才能筑起畅通的数据流堤坝,让数据按规则流动、创造价值。否则,各系统间孤立、混乱的数据将永远沉睡在数据库中,数字化建设意义尽失。遗憾的是,多数企业本末倒置,先建系统后补标准,等到发现数据孤岛问题时,业务部门的工作模式已然固化,扭转难度倍增,最终形成“数据肠梗阻”。
这正是许多企业数字化建设越走越艰难的根本原因:**系统越买越多,效率却未见提升。**方向一旦错误,数字化价值必将渐行渐远。
除了横向的系统打通,数字化转型价值最大化的更大挑战在于纵向的运营打通。
多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不彰,根源在于将数字化简单归结为信息部门的职责。在缺乏融合思维、推诿责任的文化氛围中推进转型,无异于对企业发展犯罪**。数字化转型重在“转型”,而非“数字化”本身。**若企业管理模式不变,仅寄望于一套信息系统实现颠覆,无疑是空中楼阁。
以打破部门墙为例,看似简单实则艰难。OA系统本为协同而生,但某些传统企业连最基础的协同办公都难以落地,足见组织壁垒之厚重。若OA尚无法有效应用,更复杂的ERP系统终将难逃烂尾命运。
将数字化提升至企业运营战略高度,是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数字化转型涉及战略、文化、业务、技术的多维融合,若管理层仅停留在口头重视而缺乏实际行动,成功概率几乎为零。数字化战略既需要高层意识,更需要团队共识。唯有共识才能凝聚方向,唯有共识才能跨越转型路上的荆棘。
单纯的技术升级是被动应对,主动推进数字化建设必须聚焦运营管理的纵向贯通。在业务不转型、管理不升级的前提下,任何数字化投入终将徒劳。因此,数字化的核心任务始终是“打通”:打破部门壁垒,以数据为纽带连接企业全链路,消除信息孤岛,让数据流动创造新价值。
五、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工具支撑
应当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并非单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升级,而是一个关乎战略重构与管理进化的系统工程。它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组织能力建设之旅。对传统企业而言,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自身转型的需求与突破口,制定清晰可行的实施路线图。
然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模式的企业,其转型路径千差万别,高度个性化。单靠企业自身摸索,往往难以系统性驾驭这一复杂进程。
因此,善用外部力量、融入开放生态,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加速器。通过借鉴成熟行业的数字化经验与Know-how,企业能够避免盲目试错,系统构建转型认知。同时,借助如织信(企业级低代码平台) 这类专业工具,可有效降低技术门槛与试错成本,缩短从规划到落地的时间周期。
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更是确保团队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织信Informat基于“数据模型优先”理念设计,提供全链路、组件化的系统构建能力,核心功能包括:
- AI助手:深度集成主流大模型,赋能智能业务场景
- 表单/组件设计器:支持灵活定制前端页面与交互样式
- 自动化与脚本工具:图形化编程结合JS扩展,应对复杂逻辑
- 工作流引擎:遵循BPMN2.0规范,实现可视化流程审批设计
- 自定义API:无缝对接各类业务系统、第三方平台与硬件设备
- 数字大屏:提供多维度数据看板与可视化分析能力
该平台能支撑企业快速构建高度复杂的核心业务系统,覆盖ERP、MES、CRM、OA、PLM、WMS、项目管理等多种场景,全面助力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