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拥有穿越虚拟与现实的能力。
一、我为什么花48个小时来写这个系列
我是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深知当下的改变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从前,大家使用计算机软件,都是键盘敲敲敲、鼠标点点点,就指挥计算机完成了一次工作任务。其实在背后,有一帮程序员和设计者将OOP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甚至遵从:评判一个程序好不好,就看是否能进行傻瓜式操作)才让大家觉得使用电脑软件足够便捷(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人不会操作)。
而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层“对于用户的保护”,变成了:所有“傻瓜”都需要成为设计者,构建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即使开发者们可以使用各种框架封装模型的行为也在所难免,因为总有些功能没有封装导致了你不得不尝试与模型直接交互。而你欠缺设计者的思维和能力,将会在当下(比如你做不好一套属于自己的智能体)和未来(别人都可以了,但你不可以)变得难以适从。
二、寻找镜子
问题: 上面两个动物,体型大小、羽毛长短甚至是爪子都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是否可以统称为鸟类?
请你回答: _________。
答案显而易见,它们可以统称为鸟类。这似乎是一个傻瓜问题,但如果你拿笔写下自己的思考活动时,你会发现,你的大脑此时正在寻找合并同类项的依据。
那么我将这个思考活动的过程狭义的称之为:一个名叫 <抽象> 的思维活动。
而寻找共同特征并进行合并的过程证明了抽象是什么:“抽象是一个忽略细节(压缩信息)、提取事物共性的思维活动”。
让我们继续。
问题: 上面两只鸟,分别是什么鸟?
请你回答: _________。
假设可能的回复有:
- 第一幅图是“银鸥”,第二幅图是“绯红金刚鹦鹉”。
- 第一幅图是“海鸥”,第二幅图是“鹦鹉”。
仔细观察这两个回复,你会发现,在字面含义上,它们可以是互相包含的(比如“鸟”就包含了“海鸥”,而“海鸥”里又包含了“银鸥”一样)。进而它们的概括力是逐层递进的,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如果继续概括下去,你会发现外圈还有很多个(比如:所有鸟类都能叫做动物)所以,抽象可以嵌套,即抽象之外还有抽象,而抽象的尽头可能是不可判定性深渊或者是抽象的自我消解。
✋ 最好将抽象停留在应用层面,毕竟我们都不是研究宇宙终极本质的人,不然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循环中。
三、穿越镜子
继续跟我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看到了什么才认定它们都是鸟?
请你回答: ______________。
我想可能的回复有:
- 它们都能飞。
- 它们都有尖尖的喙。
仔细观察这两个回复,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寻找属于鸟类的基本特征进而佐证“这是一只鸟”,但似乎又陷入了归纳法的谬误,具体来说:
- 不是能飞的都是鸟(飞机也能飞)。
- 不是有喙的动物都是鸟(比如龟鳖类的爬行类动物)。
那么我们尝试寻找完整线索,来定义“到底什么才是鸟?”。而鸟类完整的特征似乎有这些:
所以当你(还有我)看完这幅图时,可能对于“什么是鸟”有了新的理解:“一个拥有耳羽、凤头、喙、爪、翅膀、飞羽等等东西的生物才是鸟”。
仔细观察上面那句话,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这句话中用了非常多的名词,在某个虚拟环境——此刻的语境中,勾勒(建模)了一只鸟的形象。
所以在应用层面上,我将告诉你抽象的主要用途:“抽象是将被观察事物投射到虚拟世界的工具,而符号(包括文字)是在虚拟世界构成此事物的重要组成”。
四、穿越镜子的整个过程
为了让你有一个完整认识,我在这将整个过程以简图的形式描述出来。如下图所示:
在这幅图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到:设计者作为联通两端事物的工作者,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而运用抽象就是设计者所具备的基础能力。设计者在仔细观察事物以后,第一次尝试描述了被观察的事物(即:将事物符号化),然后继续尝试忽略描述中的细节(即:尽量简化描述文字)进而抽取出共性特征(比如:人都有名字,那么“名字”这两个字就是共性特征),最后将内容组合、拼接,将被观察事物写进虚拟世界(即:建模)。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迭代,直到满意为止。
五、学以致用(1):看懂他人的镜子
空讲理论会无的放矢,所以我们考虑将理论学以致用。那我们就来先试试读懂别人创建的“镜子”——比如尝试读懂结构化提示词发明者的脑中在想什么。
不同的“结构化提示词”发明者在运用此项能力对现实世界完成抽象后,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模型,比如长下面这个样子:
先看LangGPT。
LangGPT的主要构成元素是:角色、背景、技能、规则、工作流程。其侧重的是流程执行和规则控制,将一个复杂任务进行逐步拆解,最后达成目的。
这些元素的组合视角可以理解为:从工学角度构建一个模型。
再看CO-STAR。
CO-STAR的主要构成元素是:上下文、风格、目标、语气、受众、响应要求。它侧重具体的输出效果,可以更精细的控制内容输出的风格。
这些元素的组合视角可以理解为:从创意角度构建一个模型。
最后看BROKE。
BROKE的主要构成元素是:背景、角色、目标、关键结果、改进。它更关心的是反思与自证,通过设定关键节点,并进行持续迭代优化的方式达成既定目标。
这些元素的组合视角可以理解为:从系统性分析(设计)角度构建一个模型。
遵照抽象的嵌套特性继续抽象,你会发现每个结构化提示词的设计者本质上都在设计可伸展的元模型,只是切入角度不一样。
如果想将这些元模型解压缩几乎是不可能的(即抽象的不可逆),但阻止不了我的大胆假设。进而,如果将这三种投射携带特征解压到现实中去,那么他们可能是:工程师(LangGPT)、艺术家(CO-STAR)、设计师(BROKE)。它们具体的适应场景为:
框架 | 核心倾向 | 优势场景 |
---|---|---|
CO-STAR | 内容呈现的精细化与受众适配 | 品牌文案、用户手册、多层级教育内容 |
BROKE | 目标拆解与结果量化 | 项目管理、产品设计 |
LangGPT | 模块化工程与流程控制 | 复杂任务分步执行、多代理协作 |
上面的分析看起来似乎长篇累牍,不好执行。但我有一个更便捷的方法。
下次再看到一个抽象化设计时,先自问自答以下问题:
- 他在设计什么?
- 他为什么抽象出了这些特征?
- 这些特征有什么用?
- 这个事物与其它抽象事物有联系吗?
小结: 读懂他人的“镜子”,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抽象特征,并从已知结果中倒推复现。虽然抽象有着不可逆的特性,但我们仍可以在残存的少量信息中窥得一二。
六、学以致用(2):做面自己的镜子
在上面的章节里,我们考虑的是从抽象层面上倒推。现在我们尝试正向进行,即:具象——>抽象。
让我们一步步来。
6.1 找寻目标
首先确立一个目标:在不考虑倾向性的情况下,使用一个大而全的切入视角来抽象一个人,进而做一个拟人的结构化提示词。
然后,让我们从观察一张人像照片开始。
6.2 描述目标
你可能在观察过后这样描述:
这个人是爱因斯坦,他看上去已经60多岁了,
他的职业是一名物理学家,他长着大大的鼻子和长长的胡须,身穿的灰色毛衣显得格外精神。
他出身学术世家,父亲为历史学家,母亲为钢琴教师。
他的性格沉稳、严谨,常常习惯通过逻辑推演验证观点,慎于公开发表未成熟理论。
他曾经在...
限于篇幅,我们就描述到这。
6.3 提取标签
-
仔细观察描述你会发现,作为人来讲,基本包含这些特征:姓名、年龄、职业、外貌、出身、经历、甚至是说话的语气等等...到这里我们抽象出了第一层级的特征。
-
尝试进行二次抽象(嵌套):
a. 姓名、年龄、职业、外貌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基础信息”。
b. 出身、经历可以进一步抽象为“背景”。
....
✋ 注意,不是所有元素都能进行多层抽象,有时应适可而止。
- 列一个表格,将大类腾挪在第一项,将小类腾挪在第二项,最后可能获得的结果为:
类别 | 子项 | 内容说明 |
---|---|---|
基本信息 | 姓名 | 角色名称 |
性别 | 性别 | |
年龄 | 年龄 | |
职业 | 职业 | |
外貌特征 | 角色的外貌特征描述(如发色、体型、着装风格等) | |
背景 | 家庭出身 | 角色的家庭出身描述 |
父母信息 | 角色父母的职业/身份 | |
家庭环境 | 角色成长的家庭环境(如严格/自由、富裕/贫困等) | |
社会背景 | 角色所处的社会背景(如时代、地域、阶级等) | |
经历 | 经历 | 角色的教育经历、重要事件(与背景相关联) |
性格 | 主要特质 | 角色的核心性格(如乐观、孤僻等) |
行为倾向 | 角色的行为模式(如冒险倾向、谨慎决策等) | |
用户互动 | 角色与用户的互动方式(如幽默/严肃/引导式) | |
个人习惯 | 角色的日常习惯(如晨跑、阅读等) | |
爱好与特长 | 兴趣爱好 | 角色的兴趣领域(如音乐、编程等,与背景相关) |
特长 | 角色擅长的技能(如语言能力、运动天赋等) | |
表达方式 | 语言风格 | 角色的说话风格(如简洁/华丽、直接/隐喻等,关联背景与性格) |
语言习惯 | 角色的口头禅或惯用语(如“呐~”“绝对可行!”等) |
6.4 输出构建
到了这里,你就能找个大模型,让它按语法规则把上方这个表格以MarkDown格式输出,就能得到一个结构化提示词(当然你还可以找别的标签语言至自己发明语法)。
# 基本信息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业:
## 外貌特征:
# 背景:
- 家庭出身:角色的家庭出身是什么样子的。
- 父母信息:角色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 家庭环境:角色成长在一个什么家庭环境下。
- 社会背景:角色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子的。
# 经历:
- 角色的经历是什么样的,例如:上过什么学校?最高的学历是什么?它的成长期间都经历过哪些重要事件?这与<背景>相关。
# 性格特征:
- 主要特质:角色的主要特质是什么。
- 行为倾向:角色的行为倾向是什么样的。
- 用户互动:说明角色是如何与用户互动的。
# 兴趣爱好:
- 兴趣爱好:角色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样的,这与它的<背景与经历>相关。
- 特长:角色的特长都有什么,这与这与它的<背景与经历>相关。
# 表达方式
- 语言风格:角色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这与它的<背景经历>、<性格特征>相关。
- 语言习惯:这里写出角色的口头禅、平时说话会带的口气词,这与<语言风格>相关。
这部分虽然没有讨论元模型的问题,但我想,单看这个示例足够你练习一阵子了。
如果还没学会,不妨多次尝试,就像我十多年前反复尝试抽象周遭事物一样。毕竟,熟能生巧。
在第二部分,我将带你穿越镜子,看看镜中世界是什么样的,并探寻一下镜中是否还有镜子?
我是蓝衣剑客。
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