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又去参加了李继刚的线下分享。
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我以为自己懂了乔哈里视窗,懂了什么时候该“多说”,什么时候该“少说”。
但这次听完,我才有一种被彻底点醒的感觉。
不是获得了什么新技巧,而是我才算彻底顿悟了:我们与 AI 协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别盯着"手指",忘了"月亮"
李继刚分享了一个禅宗的比喻,我听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禅宗里有个说法,叫"指月之手"。
老师想让学生看月亮,于是用手指着天空说:"你看,那就是月亮。"
结果呢?很多学生不看月亮,反而开始研究那根手指,这根手指是食指还是中指?指甲修得圆不圆?手指的角度标准吗?
这不就是学提示词技巧、方法的我们吗?
网上铺天盖地的教程:
- • "必背的20个提示词模板"
- • "让AI变聪明的神奇咒语"
- • "价值1万的提示词框架大全"
我们疯狂收藏、反复背诵,就像那个盯着手指看的学生。
但真相是什么?
语言是"手指",你想让 AI 理解的意图,才是天上的"月亮"。
而我们99%的人,都在研究手指的技巧,却忘了自己要指向哪里。
二、所有招式,都是同一个游戏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发现:不管是随意聊天,还是用那些"高级"提示词,我们其实都在玩同一个游戏:拿捏信息量的游戏。
1、反复聊天,是在"补充信息"
举个例子。
你让 AI 写个外卖好评,它第一次写出来的是:
"味道不错,分量很足,下次还会再来。"
你一看,这也太敷衍了吧?于是开始"调教":
"不行不行,要更真实一点"
"加点情绪,要让人感觉真的很好吃"
"用点网络用语,别太正经"
然后 AI 改成了:
"天呐!这家的麻辣烫简直绝了!汤底浓郁,每一口都是享受~配菜新鲜,老板还多送了丸子,爱了爱了!"
看到没?你以为你在"聊天",其实你在一勺一勺地给 AI "喂信息"。
第一次你只说了"写个好评",信息太少,AI 只能给你个标准模板。
但通过一次次反馈,你把脑子里那个"完美好评"的样子,一点点传递给了它。
这个过程,就是在给 AI 补充信息。
因为你一开始给的信息不够,所以 AI 给不出你脑子里那个"完美版本"。
2、"提示词成品",是一个"信息包"
那网上那些动辄几百上千字的结构化提示词或者说提示词“成品”又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把"喂饭"的过程提前做完,打包成了一个"信息包"。
什么时候需要这个信息包?当你有重复、标准化的任务时。
比如,你每天都要写 10 段风格、格式、字数都差不多的外卖好评。
如果每次都靠聊天补充信息,太累了。
所以你干脆"磨刀不误砍柴工",花点时间,把你的所有要求:语气要夸张、要用emoji、不能出现某个词、要有一百字等等,全部写下来,打包成一个"信息包",例如:
你是一个刚吃完外卖的顾客,心情很好,想要分享这次用餐体验。
你的特点:
- 语气兴奋夸张,多用感叹号
- 会用网络流行语,比如"绝了""爱了"
- 喜欢用emoji表达情绪
- 会提到具体的菜品细节(口感、温度、分量)
要求:
- 100字左右
- 不要用"宝贝"这个词,可以用"宝子们"
- 结尾要表达还会再来的意愿
现在请为【菜名】写一段真实的好评...
以后每次用,你只需要替换菜名,AI 就能稳定输出你想要的结果。
所以你看,"信息包"就是把零散的需求打包在一起,一次性给够,让 AI 不用猜你想要什么。
这就像准备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这个任务需要的所有"零件"(信息),AI 拿到就能组装出你要的"产品"(内容)。
3、本质都是"拿捏信息"的游戏
无论是聊天迭代还是用"信息包",我们都在向 AI 提供信息,只是方式不同:
- • 聊天迭代:现做现吃,一点点补充信息
- • 信息包:提前备好的"预制菜",适合重复任务
核心都是同一个:给 AI 足够的、准确的信息,让它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
三、如何成为 AI 高手?
那是不是说,只要我学会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我就能成为 AI 高手了?
还不够。
真正的高手,不仅懂得如何提供信息,他们还懂得判断。
1、他们知道每个 AI 的"擅长点"
- • 写研究报告?找 ChatGPT
- • 写代码?找 Claude
- • 需要长上下文?找 Gemini
- • ...
就像你知道有的朋友适合聊哲学,有的朋友适合聊八卦。
同一个任务,让不同的 AI 来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高手会根据任务的性质,选择最合适的那个"朋友"来聊天。
2、他们懂得"信息量"的分寸
给 AI 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写个简单邮件,你要是给它一万字背景介绍,AI 反而可能会“懵”,误把不需要的背景写到邮件里。
但如果是复杂项目规划,你只说一句"帮我做个计划",那它只能给你写"正确的废话"。
高手懂得恰到好处地拿捏信息量,让 AI 既不会“信息过载”,也不会“无米可炊”。
3、他们从不迷信"万能模板"
我见过很多人,收藏了一堆"史上最强提示词",结果用起来效果平平。
为什么?因为再好的提示词,也只是别人的"月亮"。
你不理解它为什么这么写,只是照搬,就像拿着别人的眼镜看世界,能看清才怪。
真正的高手,会理解每个信息背后的逻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组装出最适合的"信息包"。
四、最扎心的真相
听完整场分享,我意识到了一个扎心的真相:
AI 就像一面镜子。
你思维混乱,它就胡言乱语;你思路清晰,它就逻辑严谨。
我们总想找个"完美提示词",让 AI 变聪明。
但其实,需要变聪明的,是我们自己。
当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时,再牛的 AI 也无法做到“一击命中”你的复杂需求,可能需要不断迭代调整好久。
但当你能把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的表达时,哪怕用最简单的话,AI 也能给你惊喜。
哪怕未来有了脑机接口,不需要语言交流,你的"念头"不清晰,传递出去的还是一团糟。
所以,与其收集 100 个“神级”提示词,不如先想清楚一个问题:
我到底想要什么?
下次当你又要打开 AI 时,不妨先问自己:
我要让它帮我做什么?我脑海中的"月亮"在哪里?
如果这个问题你答不上来,那就先别急着输入。
想清楚了再说。
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分享给更多正在学习 AI 的
这里是夙愿学长,我不喜欢跟风,只分享亲自实操过的、真正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的AI工具、AI工作流和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