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AI落地:如何申请100万的AI预算

10 阅读6分钟

AI专栏

为了帮助企业切实落地AI,实现服务提质增效,售后宝推出了“AI专栏”,既关注前沿技术趋势,也关注各行各业各服务场景的最佳AI实践,帮助企业赢在AI时代。本文是“AI专栏”的第3篇。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很多企业都在规划AI预算、让AI在业务场景提质增效。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要申请100万的AI预算,首先遇到的就是预算口径问题:规划AI预算时应该如何定义预算的分类口径,如何监督执行并定义结果。核心原则是既要反映AI投入的真实业务属性,又要便于量化追踪和绩效管理。过于分散的分类会导致管理颗粒度失控,无法有效衡量投入产出。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将AI投入与业务价值深度绑定,才能让每一笔预算都成为撬动企业智能化升级的支点。 

预算分类口径

建立“混合维度”框架

预算分类口径的目标是“精准归因、量化追踪、闭环管理”,建议设立一个主科目(如 “人工智能专项投入” ),下面按两个关键维度 “业务职能”、“AI项目类型” 设置子科目,既避免标签分散,将所有AI相关投入强制归集到主科目下,又通过“业务职能”维度精准业务归因,通过“AI项目类型”维度明确价值导向,为后续量化ROI设定方向。

▶维度一:业务职能

——反映“钱花在哪个业务环节”

生产运营优化:涵盖与直接生产制造过程相关的AI应用。例如智能质检、预测性维护、工艺参数优化、能耗优化等。
供应链与物流优化:涵盖采购、仓储、物流环节的AI应用。例如需求预测、智能采购、物流路线规划、仓储自动化管理等。
产品研发与创新:涵盖新产品设计、现有产品智能化升级相关的AI投入。例如基于AI的仿真与设计、产品智能化功能开发(如嵌入AI模块)、数字孪生体构建等。
营销与销售赋能:涵盖客户洞察、精准营销、销售预测等。例如客户画像与分群、个性化推荐、销售线索评分、价格优化等。
管理与后台增效:涵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的AI应用。例如智能客服(内部员工支持)、财务自动化(RPA+AI)、文档智能处理等。
基础设施与平台:支撑所有AI应用的基础性投入。例如AI专用算力、数据平台建设/治理、AI开发平台/工具采购或自研、模型管理平台等。

▶维度二:AI项目类型

——反映“花了钱能收获什么样的价值”

效率提升型: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人力、物料、能耗、停机损失等)或提升效率(产能、周转率、响应速度)。这是制造业最普遍且易量化的类型。例如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
质量提升型:主要目标是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或降低质量风险。例如更精准的缺陷检测、工艺参数优化提升良率、基于AI的质量根因分析。
新产品/服务创收型:主要目标是开发全新的AI驱动的产品或服务,或对现有产品进行显著的智能化升级以提升售价/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新增收入。例如开发具有AI功能的智能设备、提供基于AI预测的增值服务。
决策支持型:主要目标是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例如基于AI的销售预测、供应链风险预警、投资决策辅助模型。
基础能力建设型:主要目标是构建或升级支撑未来AI应用的通用能力。例如数据中台建设(为AI打基础)、AI平台引入、核心算法研发储备。

以下为预算科目设置示例:

● 主科目:人工智能专项投入

    ○ 子科目1 (业务职能):生产运营优化

    ○ 子科目2 (AI项目类型):效率提升型

        ■ 具体项目: XX生产线智能质检系统

        ■ 预算构成:

            ◆ 软件许可/云服务费

            ◆硬件(相机、边缘计算设备)

            ◆内部人力(各团队投入工时折算)

            ◆外部实施/咨询费

            ◆数据标注/治理费

            ◆培训费

预算监督执行与定义结果

聚焦可量化指标,全生命周期管理

预算分类是基础,严格的执行监督和闭环管理才是关键,企业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AI治理/卓越中心,来进行AI项目从预算到结果评估的全生命周期追踪与治理机制。

▶项目立项严控: 每个AI项目立项必须提交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核心内容包括:明确且可量化的目标(KPI)、清晰的基线数据、详细的预算分解、实施路径与里程碑、风险评估与应对。商业计划书需由包括业务、财务、IT等部门代表的跨部门评审委员会评审,未通过评审,无预算。

▶预算执行监控: 按项目精细化管理,使用项目管理工具或财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按里程碑释放预算,防止预算失控;月度/季度审查,进行财务及进度跟踪,并且要关注能预示最终结果的先行指标(例如模型准确率达标情况)。

▶结果评估与闭环: 项目上线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如3-6个月)后,必须进行强制性的PIR(Post-Implementation Review,项目后评估),需要对比实际效果vs目标KPI,进行归因分析与经验教训总结,在公司内部适当范围内公示,并且纳入公司知识库,指导未来项目。成功项目团队将获得更多资源/信任;持续未达标的项目类型或团队,后续预算会被严格审视甚至削减。以下为如何定义结果的示例,必须聚焦可量化的核心业务指标,并且与项目类型强相关:

制造业的AI预算不是IT预算的简单延伸,而是驱动核心业务转型的战略投资,需要科学规划预算口径,做好组织保障,立项即量化,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且结果定义需紧扣业务价值,用钱说话。通过这样的精细化管理,能将看似分散的AI投入转化为可衡量、可解释、可优化的业务驱动力,最终确保AI投入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后续我们将继续分享100万AI预算的投资方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