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屁AI+IP,很多人都搞反了…

23 阅读19分钟

AI 火爆之后,很多做 IP 培训的导师纷纷转型 AI,号称每个人都可以借助 AI 快速打造 IP,但很多人越做越乱。

其实,大部分人都没真正想明白:

个人 IP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在打造 IP 的时候, AI 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写了这篇文章,内容有点长,但请耐心读完,相信一定对你帮助~

图片

一、AI+IP 的本质

1、个人 IP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回归本质,我在网上查了个人 IP 的定义:

在营销和品牌建设中,个人品牌 IP 指的是个人通过持续的内容创作、专业展示和公众形象管理,建立起具有独特识别度和商业价值的个人品牌。这种个人品牌可以跨越多个平台和媒介,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例如,知名的作家、博主、视频创作者等,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IP。
个人品牌 IP 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商业合作、产品推广和品牌延伸提供了基础。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个人品牌 IP 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资产。

内容有点长,但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个人 IP 就是一个人通过持续输出和形象经营,建立起具有辨识度、信任感和商业价值的个人品牌资产。

这句话里的几个关键词:持续输出、形象经营、辨识度、信任感、商业价值、资产。

我们一个个拆开看,其实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你做 IP 时是否能真正“活下去”的关键逻辑。

比如说,你写内容、做视频,是靠平台流量吃饭,做爆款、接广告、等平台推流……那你做的叫流量生意,而不是个人 IP。

真正的 IP,是让用户记住你这个人,并愿意为你掏钱,这就得有“辨识度”。

那为什么用户会掏钱买你推荐的东西?原因是“信任感”。

而信任从哪来?靠你持续输出,长期陪伴用户、在他们生活中占据“一个位置”。

最终,当你的内容、影响力、品牌变成能持续带来回报的资产——就进入了 IP 的闭环。

所以,我理解的 IP 本质,是一个从内容出发,逐步建立关系,再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闭环系统:

内容输出 → 获得注意力 → 建立辨识度 → 形成信任感 → 实现商业价值 → 积累成品牌资产

这就是我们做个人 IP 的核心流程,少了任何一步,这个闭环都跑不起来。

  • • 没有持续输出,你就无法稳定地出现在用户面前,注意力也就断了。
  • • 没有辨识度,用户可能会看了你十个内容,但就是记不住你是谁。
  • • 没有信任感,即使你说得再动听,也没人敢真正把钱交给你。
  • • 没有商业价值,虽然说变现不是唯一目的,但它是创作长期进行下去的重要燃料。
  • • 没有资产沉淀,你就得一直卷、不断“重启走回头路”。

说到底,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持续输出”,而持续输出的本质,是在争夺注意力。

注意力,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

在今天这个什么都在抢眼球的时代,内容不再是“你做得好就一定有人看”,而是“你能不能穿过信息洪流,被人看到、被人记住”。

所以,让我们先聊聊这个链条中最前面的那个关键步骤:“注意力触达”。

2、注意力触达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其实不是时间,而是 注意力

为什么这么说?

想象一下,两个人同时花一个小时读同一本书:

  • • 一个人全神贯注、沉浸其中;
  • • 另一个人时不时刷一下手机、走个神、发个呆。

虽然他们都“用掉”了一个小时,但吸收效果完全不同。
这就是关键差异:注意力投入 ≠ 时间投入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我们在输出内容时:有人看短视频,有人刷公众号,有人听播客。

看上去都是在“消费内容”,但 注意力的投入强度 天差地别。

短视频是最低门槛的注意力入口,大脑几乎不用思考,信息被动灌入。

但读文章、听播客不一样,它需要用户停下脚步、调动思考。

所以你会发现:文章读者、播客听众的粘性,普遍比短视频粉丝高得多。

具象化的表现就是公众号/知乎/播客的粉丝整体质量要比短视频平台的要高。

这背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正在进入 注意力经济 的残酷竞争:每个平台、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在拼命争抢用户有限的注意力。

看看现在的 App 就知道了:

拼多多能刷视频,支付宝能发朋友圈,甚至美团都能玩原神了。

不是他们想变花哨,而是他们不抢注意力,就等着被抢走。

那做个人 IP 的你,要抢到注意力,靠的是什么?

是内容。

图片

但请别误会,不是“你写了内容,就有人看”。
这个时代,光有内容不够,还要懂平台的规则。
平台会根据算法,把你的内容投放给一部分用户,能不能触达到更多人,能不能撬动更高一级的流量池,靠的是:你内容能不能引发“有效注意力”

就像小红书有个内部的内容权重模型:

  • • 点赞、收藏各算 1 分,
  • • 但 评论 的权重远高得多。

为什么?
因为评论代表的是 更多的注意力,  用户真的看了,还愿意动脑、打字、表达观点。
平台看重的不是“你让多少人点了个赞”,而是“你能让多少人认真地留下来”。

所以,做内容要思考两个问题:

1、怎么抓到用户的注意力?(标题、封面)
2、怎么留住用户的注意力?(内容本身)

用户不是点了就完了。
点进来就划走?说明标题做对了,但内容不行。
看完了不点赞、不评论、不转发?说明内容没打动他,注意力投入不够。

而注意力能不能投入,取决于两点:

  • • 内容质量够不够高?
  • • 内容形式是否适合你想吸引的人群?

如果你想吸引能认真阅读、愿意深入思考的用户,内容也必须匹配这种“深度注意力”。

这是一种 双向筛选机制:你能吸引什么样的注意力,就会聚集什么样的人。

你的内容越肤浅、越迎合算法,吸引的越可能是“快餐式”用户;

你的内容越有深度、越有洞察,吸引的才越可能是“长期主义”读者。

那问题来了:对于刚开始做 IP 的人来说,写出“有深度又好读”的内容,真的很难。

这时候,AI 就能帮上忙了。

不是直接替你写,而是:

  • • 帮你改得更易读、更有趣;
  • • 帮你优化结构和逻辑,让重点更清晰;
  • • 帮你打磨语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但注意,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清楚自己要吸引什么样的用户

如果你想吸引深度注意力,那 AI 就是你内容质感的助推器。

但如果你只想蹭流量、打造爆款,AI 也拯救不了你,因为你吸引来的,是不会留下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入口,内容是桥梁。
想让用户停下来看你、记住你、买你推荐的东西,第一步就是你得值得被认真对待。

3、拿捏好抓注意力的“度”

在上面我们讲了:做内容,首先要 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否则你写得再好,也只能是写给自己看。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研究“爆款标题”“热门选题”:

  • • 标题要让人一眼想点,
  • • 内容要让人点进去愿意读完,
  • • 最好还能收藏、转发、评论……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我们到底在吸引什么样的注意力?  如果吸引过来的是“浮躁的眼神”“蹭热度的心态”“只想捡便宜的心”,那真的有意义吗?

抓注意力太猛,也有副作用

就拿我自己做社群的经验来说,我们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减少无意义的闲聊,避免话题跑偏

图片

为什么?
因为一旦开始灌水、闲扯、娱乐向内容泛滥,用户的注意力就会从“AI 成长”转移到“刷存在感”“抢红包”“灌水扯皮”上。

短期看,这样确实活跃。但长远看,注意力偏离了主题,就失去了粘性和价值

因为你用什么方式吸引注意力,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 • 你靠发红包吸引人,那来的就是“抢钱型用户”;
  • • 你靠震惊标题吸引人,那来的就是“情绪消费型用户”;
  • • 你靠严谨内容和真实经验吸引人,那来的就是“长期关注型用户”。

比如你写一篇文章标题是《DeepSeek 写爆文,月入 5w》,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爆款标题。

但你大概率吸引到的,是 希望靠 AI 走捷径、立马赚钱的人

问题在于:成功需要沉淀需要方法还需要一定的运气,不可能一下子成功。

而你吸引来的这种人一旦发现现实没这么简单,就会立马转身走人,甚至开始质疑你、喷你、反噬你。

而当他们失望而归的时候,失去的,不只是这一次成交,是你辛辛苦苦积累的信任感和口碑,一次次被透支。

所以我们要问自己:

  • • 我做的内容,是不是 吸引对的人
  • • 我的标题、选题、包装方式,是不是在不断偏离我的长期价值?
  • • 我的受众,是不是在慢慢被“短视人群”占据?

注意力可以抓,但一定要 有选择地抓
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4、别被漂亮的数据骗了

前面我们讲到,抓注意力很重要,但 抓错了注意力,就会吸引错的人

这其实和我们在打造个人 IP 时最容易掉进的坑,是一回事。

那就是:被虚假指标带偏了方向。

什么是虚假指标?最典型的虚假指标就是:

  • • 阅读量
  • • 点赞数
  • • 粉丝数
  • • 转发收藏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看起来很美,但和真实的结果未必挂钩,并不一定能让你实现商业变现。

比如你写了篇 10w+的爆文,看似很火,爆款很爽。

但假如说这篇文章并没有引流到你的私域、没有带来转化、没有带来信任、也没有新客户……那这 10w+,只是“看上去很厉害”。

又比如你涨了 1 万粉,但这 1 万人里,真正愿意花时间、花钱支持你的人可能不到 100 个,

那这 1 万粉,其实只是个“虚假指标”。

阅读量高不代表有转化;点赞多不代表有人记得住;涨粉快不代表有人愿意买单。

我们再看一遍个人 IP 的完整路径:

内容输出 → 获得注意力 → 建立辨识度 → 形成信任感 → 实现商业价值 → 积累成品牌资产。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前两步,不管后面三步,那就只是在做 流量生意,而不是打造 IP。
换句话说,你可能只是在“给平台打工”。

图片

举个现实的例子:

假设你写公众号,是为了引流到微信私域卖课程。

那这一路的转化链是:

阅读 → 加微信 → 聊天咨询 → 下单购买 → 留存复购 → 推荐转介绍。

如果你整天盯着“阅读量”,却从来不去看“加粉率”“咨询率”“成交率”“留存率”。

那你只是在玩流量,不是在构建商业。

而这,就是“虚假指标”最迷惑人的地方:它给了你一种“我好像做得不错”的错觉,但你其实并没有触达到核心的点。

那为什么很多人明知道这些,却还是容易掉进去?

因为虚假指标“反馈快、刺激强”。

  • • 一篇文章突然上推荐,你会忍不住想模仿它的标题和结构;
  • • 一个视频点赞爆了,你会下意识去复制它的形式和节奏;
  • • 粉丝涨了 1000 个,你会高兴得想继续拍同样风格的内容。

可当你重复这个套路 5 次、10 次之后,你突然发现:我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所以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做 IP,是为了被更多人看到?  还是为了让对的人留下来、信任你、买你的产品、形成复利?

如果是后者,那就不能只看表面数字。
真正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我正在吸引、留住、服务的,是我想服务的那群人吗?

5、营销 or 真诚?

当你好不容易抓住了注意力,留住了眼神,赢得了信任,

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怎么变现?

很多人做到这一步,开始急了。

“泼天流量轮到我了,不趁现在卖点产品太可惜了!”

于是开始打广告、开训练营、推服务、做课程……

但怎么卖,卖什么,怎么讲这个东西,这些选择,直接决定了你的商业风格,甚至决定了你的口碑走向。

图片

我们先说两种极端的、截然不同的路径:极度营销 vs 极度真诚

你可能见过这两种类型的人:

1️⃣极度营销型:
“逆天改命”“月入十万”“三天打造个人 IP”,全是爆点话术、制造焦虑、营造紧迫感,产品说得天花乱坠,承诺得毫无边界。

他们最擅长的,是“让你想买”。

但一旦你买了,常常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2️⃣极度真诚型:
明确告诉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告诉你解决不了什么,不卖焦虑、不制造虚假期待。

甚至会劝退不合适的用户。

他们不急于让你下单,而是在等“合适的人”自然靠近。

无法理解?那让 AI 推演一下,你就知道了。

图片

短期来看,极度营销型更“能赚钱”;
但长期来看,极度真诚型会走得更远、更轻松。

为什么?因为信任是“复利资产”。

营销可以抓住用户一时的注意力,但真诚才能在用户心中留下一个“不会被骗”的锚点。

而一旦你失去了这个锚点,就不是掉了一个用户的问题,是你在主动消耗你的未来口碑。

每一次“卖不合适东西给不合适的人”,都在透支你的信任值,赶走真正对你有长期价值的人。

尤其在个人 IP 这个领域,你就是产品,你就是品牌。

你卖出去的,不只是课程、服务,而是你整个人。

所以,个人 IP 商业变现不是“赚快钱”的技巧,而是价值兑现的“副产物”。

你选择什么样的变现方式,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靠近你,也是在决定你未来的商业模型。

  • • 你想吸引愿意信任你的人,还是想忽悠一波就跑?
  • • 你想成为“下次还找你”的人,还是“被拉黑拉踩”的人?
  • • 你想建立的是稳定的现金流,还是一次性的收割呢?

真诚,是个人 IP 时代最贵的货币,用得越多,越值钱。

6、就算有 AI,也必须是你在写

很多人以为,AI 出现了,个人 IP 的门槛会降低。
“以后谁写内容不都靠 AI?”、“干嘛还费劲自己写?”

但我想告诉你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就算有 AI,真正能建立个人 IP 的人,依然必须亲自写,AI 只是辅助。

图片

为什么?

因为内容只是“手段”,IP 的核心从来不是 写得多漂亮,而是你的认知、你的思考、你的价值观在表达。

AI 可以写内容,但 AI 写不出你

AI 可以仿写风格、模仿语气、组织结构,它能让你的内容更通顺、更高效,但它无法替你“表达你是谁”。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用 AI 写内容:

  • • 内容风格趋同
  • • 观点没有根基
  • • 思维方式没有个性

这时候,唯一能区分彼此的,就是谁还在表达自己,谁还在为输出观点,谁还在输出灵魂。

你要做的是“个人 IP”,不是“AI 内容搬运工”。

“个人”这两个字,永远是重中之重,IP 本质是人和人的连接。

你的粉丝真正信任的,是你的 眼光、判断、价值立场,不是你用哪个提示词、写了多少字。

你可以用 AI 辅助创作,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必须是“你个人”说的,而不是“AI”说的。

如果你原本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AI 会让你表达得更清晰、更高效;

如果你原本没思考、没表达能力,AI 只能帮你堆砌漂亮但空洞的句子。

到了这里,我们就能回答最初的问题的:个人 IP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在打造 IP 的时候,AI 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案:

个人 IP 的本质是争夺深度注意力、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创造持续商业价值的品牌资产闭环。

AI 的角色是辅助提升内容质量与表达效果,但最终输出的核心始终是创作者自己,必须体现真实的个人认知和价值观。

用一句话凝练:IP 是你真实的自己与世界连接的过程,而 AI 是帮你更好地建立这种连接的工具。

二、如何构建你的内容输出工作流

说到底,个人 IP 能不能做得起来,不取决于你写得多炸裂、封面多抓眼,而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稳定、持续地输出内容。

而这背后,一定得有一套稳定、清晰、可复用的 内容 工作流 系统

这套系统不求复杂,但必须能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 • 写什么(选题)
  • • 怎么写(产出)
  • • 如何写得越来越好(迭代)

图片

我自己的流程大致分为六步:

1、选题阶段:不写“熟人内容”,写“推荐内容”

每次写作前,我会先用 ChatGPT o3 生成 10~20 个可能的选题,然后筛掉那些只有我感兴趣、只有我懂的选题。

我会优先选择全网用户都能共鸣的选题,确保推荐机制能跑起来。

2、初稿阶段:快写慢改,先倒干货

1️⃣ 先不管结构,把脑子里所有能写的内容快速倒出来
2️⃣ 再去补资料、找案例、配图片
3️⃣ 最后组织成一篇文章,重点思考 开头是否吸引,结尾是否收拢

此时要遵循:一次只做一件事。

不要写两句就忍不住去找图、想标题、切回去改前面,这只会打断你的注意力。

3、打磨阶段:改稿比写稿更关键

打磨,是拉开内容质量差距的核心。

我会分两轮优化:

  • • 第一轮是「写作教练」式改稿:自己一边读一边改,用“有没有废话”“是否跑题”来筛句子。
  • • 第二轮用 GPT-4.5 来润色表达、提炼重点、优化语感和逻辑节奏。

每一句都问自己:这句话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和主题无关?能不能更清楚?

4、标题 & 封面图

标题是内容传播的第一道门槛,我会用「AI 标题生成器」来反复测试版本,确保:

  • • 没有限定太小的受众
  • • 有足够的情绪强度和冲突感
  • • 有“用户为什么要点”的理由

封面图直接“拿来主义”:去微信搜这个话题下的高热内容,参考别人做的,或者上传关键词和工具 logo,请 GPT-4o 生成配图。

5、排版 & 发布:工具流畅不费脑

写完后,我会用飞书 + markdown 排版器做最终整理,快速粘贴进公众号后台发布。

发布前做三件事:

  • • 检查图片是否加载完整
  • • 再次过一遍全文删掉废话
  • • 确保格式、标题、副标题都统一规范

6、分发 & 复盘:数据反馈决定选题迭代

发布之后,内容会同步转发到:

朋友圈、微信群、知识星球、社群精选合集

一周后回看数据(打开率、评论数、保存数),记录进飞书多维表格,作为下一次选题的决策依据。

这整套流程,不仅仅让我“写得更好”,还让我 写得稳定、写得可持续、写得有 复利

内容输出,不靠灵感,靠系统。

三、做 IP 的本质

AI 越强大,人越珍贵。

未来的时代,将属于那些善用 AI 但不被 AI 绑架的人,属于那些敢于真实、持续表达并赢得用户长期信任的人。

你的 IP,就是你的名片,是你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最好的 IP,从来不是精心打造出来的假面,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真诚。

在这个人人都能使用 AI 的时代,你要记住:

真正有价值的个人 IP,从来不是靠短期流量和爆款内容堆砌出来的,而是靠长期主义的真诚输出,持续赢得用户的信任与认可。

做 IP 的本质,就是做自己。

AI 时代,你越是真实的人,越稀缺、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