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04-友谊,家庭,假装游戏和想象力

160 阅读8分钟

儿童如果有兄弟姐妹,通常在社会认知和心理理解的发展方面会有优势。兄弟姐妹可以是盟游也可以是敌人,这让儿童有机会体会到爱意,回馈和支持,当然也包括冲突。

社会和道德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似乎是围绕和兄弟姐妹或朋友有关的事情所展开的对话。

假装游戏可以提供丰富的手段,让儿童理解观点,欲望和意图;和其他儿童(或一个假象的朋友)一起玩假装游戏格外重要。这些想象出来的,假装的体验能让儿童学着洞察“心理状态”。了解他人的心里状态,可以使儿童以他人的内在观点和欲望为基础,预测他人的行为。这种社会认知理解被称为“心理理论”。

人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的观点,而非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

家庭中的“将心比心”

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个体差异,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父母和其他照料者是否会将婴儿当做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

婴儿如果形成了安全依恋,那么他们的目前更有可能会“将心比心”。

擅长了解他人心理特征的幼儿也更擅长理解他人针对自己的行为。这意味着,儿童关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否重要的内在工作模式,取决于父母或照料者真实的行为以及有意的行为。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将心比心”的行为范围和导致不典型亲社会发展的因素有所不同。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被照料者的经历中学到,很多他人的激怒行为都是不带有敌对意图的,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天生会倾向于认为,对自己有不良后果的行为是故意敌对的,但事实通常不是这样。通过经验,多数幼儿学会了识别他人友善意图的信号,他们会发展出“善意归因偏差”。如果幼儿的行为总是被照料者认为是恶意的,他们也就会将他人的中性行为看成是故意敌对的。这些发展出敌对归因偏差的儿童,有发展出严重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家庭对话和心理状态语言

即使在只能说一个词的阶段,20个月大的儿童也会用词来表达内在状态。在大约两岁的时候,儿童会表达自己的生理状态和他人的情绪。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在28个月的时候,九成儿童能够说出和疼痛,不开心,疲累,恶心,爱及道德相关的词。

关于感受和道德违反的家庭对话似乎对这种理解能力的发展格外关键。3岁儿童和兄弟姐妹或母亲争吵时,最常讨论的是情绪问题。男孩和女孩讨论感受的频率没有区别。

儿童在3岁时经历了更多的关于感受的家庭对话,他们在识别成人的心理状态时表现得好很多。这些重要的关联并不取决于鹅绒整体的语言能力或不同家庭中母亲和孩子之间对话总量的多少,而是明确地取决于关于感受的家庭讨论所发生的频率。

和兄弟姐妹及其他儿童有正常的争论和吵架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些争论之后在家庭中得以讨论,并识别出其中的原因,儿童便会学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讨论争吵的原因似乎对社会理解的发展格外重要。

为人父母是一个情绪上充满挑战的经历,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会影响有效的家庭养育。

暴力的兄弟姐妹和同龄人还会继续加深这样的影响。有着消极亲子互动和婚姻不睦的家庭也会经常出现敌对的手足关系。

与照料者的假装游戏促进了心理理解的发展

假装游戏为理解心理状态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扮演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获得一些掌控,这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假装游戏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开始拥有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能力----将想法理解成实体。

假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共享。假装游戏分享的是语言沟通意图,游戏的参与者共同有了这样的意图。

和朋友及假象朋友的游戏及假装游戏

和兄弟姐妹及朋友一起玩的假装游戏更多的是社会游戏,而且可以是非常情绪化的。社会游戏还能够使儿童开始理解社会规范和社交场合。去托儿所或幼儿园给了儿童机会来建立多份友谊,并且体验到对想象中的互动和合作有更高要求的假装游戏。

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兄弟姐妹或住的近可以每天一起玩的朋友。会创造出一个假象玩伴的儿童的比例高的惊人。

有假象朋友的儿童并不比其他儿童更加害羞或焦虑,他们和没有创造出假象朋友的儿童相比,有差不多数量的真实朋友。但是,有假象朋友的儿童通常比一般儿童有更好的语言技能,并且更擅长叙述。

拥有朋友并和他们一起玩,对于发展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很重要。解读和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儿童早期的友谊中有着关键的作用。

假装游戏和自我调节

假装游戏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通常是讲究规则的。儿童会积极遵守规则,因为它们是游戏中的一部分。通常儿童遵守规则,是因为它们被成人要求这么做,而规则和儿童真实的愿望是相悖的。在假装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由参与者创造的,而参与在游戏中的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儿童要实现游戏的愿望,就必须要遵循游戏规则。

亲社会行为,道德和社会“规范”

假装游戏中一致同意的“游戏规则”也可以帮助儿童发展出对社会规范的理解。

在假装游戏中,儿童会创造并遵守规范。在游戏中创造规范被认为能够帮助发展出对文化社会规范的大致理解。不谈论他人的意图和情绪,以及不明确讨论社会规范的家庭,会使儿童对社会的理解下降。每个人都会对伤害自己的行为感到生气,想要攻击加害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明显令人生气的行为都没有恶意。讨论这些行为的情绪和意图的家庭,会促使儿童了解到很多这类的行为并不是故意要挑衅和伤害的----促进了善意归因偏差的发展。

儿童可能太过冲动,在情绪化的场景中无法遵守社会规范。随着自我调节技能的提高,冲动会减少。

有自闭症的儿童,可能在理解情绪和意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但这并不会使他们变得反社会,只会让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不那么明显。有自闭症的儿童并不比其他儿童更有攻击性,也不比其他儿童更不友好。

内群体忠诚

幼儿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判别,谁属于他们的内群体,谁不属于。儿童和成人一样,更容易用亲社会的方式去对待内群体成员。

在大型社会中,我们对彼此的依赖已经不再明显,我们需要用试探或简单的机制来和相对陌生的人合作,同时排除“作弊的人”和“吃白食的人”。

对群体的亲社会义务还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多的帮助内群成员,或在资源有限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即使是幼儿似乎也了解这些义务。

5岁儿童就已经有了对内群体社会态度的内隐意识。女孩更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其他女孩,而男孩则没有显示出性别偏好。

互惠和受欢迎程度

儿童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期待互惠。另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互惠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对内群的忠诚可能会让儿童在这个群体中更受欢迎。

一旦儿童进入学校,这些能力似乎就会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