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我却不能够给你我全部;我能给的,却又不是你想要拥有的;

1,565 阅读4分钟

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踩入陷阱,许多错误并不会预先知道。因此,今天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和对比,也应了那句歌词:"你想要的,我却不能够给你我全部;我能给的,却又不是你想要拥有的;"

1. 大家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一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产刀的厂商,肯定是希望人们能用他们的产品来切菜切肉的,但是还是会有人拿他去伤人。 那么为什么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会偏离我们的预期呢?对于用户而言,很多时候方式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用它来实现某个效果,做到某个事情,过程、属性和方式并不重要。 例如: 会务助手的计划内人员,预想的是计划内的人会给其发通知,让其来参加会议,计划外人员同时也可以参加会议,但实际使用时,所有的人全部成为了计划外的人,因为培训部的目的就是来参加会议的人能来并且能够签上到就行了。

2. 用户从来都不是富有逻辑的生物

例如:人才库部门调动时里面的备注,我们认为这个操作很严重,一步一步填好信息,而且必须备注好原因,所以备注为必填项,但是实际用户的使用时备注都是随便填写的,就算可以问到具体原因,他也不会去问,所有后来改为了非必填。 从此看出交互上的更多的限制是我们自我施加上去的。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有设计思维,还有注重用户的使用场景及流程。

3.我们正在用无用的信息压垮用户

例如:经纪人店铺 对用户来讲经纪人的职级对于用户来讲就是无用信息,客户也不懂我们的职级规则,这样就会让用户陷入沉思,显然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在合适的时候,给用户合适数量的信息。为此,我们反而需要更加清晰地知道我们的核心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4. 不要轻易尝试打破常规,并不是每个人都关注创新

对于一个优秀的功能,就是能够快速的让用户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果用户不知如何使用或者需要长时间思考后才能继续,那么这个功能就是有问题的。

例子:税贷计算器 Q:“这是什么?” Q:“我该怎么算?” Q:“怎么需要填写这么多信息?”

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违反了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不要让用户忙于思考。 有时候,坚持使用成熟完善的现有方案,比使用完全创新的策略有更好的结果,这主要是让用户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更好地使用产品,而不是面对着从未见过的东西、无法理解,感到困惑。

5. 说人话

产品是用来服务于人的,它应该告知用户,它在做什么,该怎么做。 例如:错误提示,有些人就喜欢写一些带有专业词汇的提示语。为什么呢?因为显着高逼格么?可是,别忘了我们的用户是普通人,他们并不懂开发。所以得说人们都听的懂的话,简称“说人话”。

6. 不要再问用户他们到底要什么

找出人们对于已有事物的看法并不难,但是想要人们对于未来有靠谱的推测往往不太靠谱。就像我们去调研,他们会说想要这想要那,但是实际他们提出的种种需求真的能够彻底解决现有的问题么?答案是:“不一定”,那么,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即会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又会包括一些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 例如:小程序内分享房源 考虑到经纪人不愿意使用APP即规划经纪人店铺后,又出奇招,从小程序分享出去的房源,多有的联系人及电话都会变成自己 所以不能只通过询问或者调研来探索产品是否给了用户他们需要的东西。而需要了解用户的未来愿景,内心的愿望,心灵深处的需求,将这些和调研结合起来——然后开始设计和寻找解决方案。

总结

在做设计时尽量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吧自己当作一个小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