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化
14篇文章 · 0订阅
  • 从本质上来看,相对单体应用,微服务是以牺牲强一致性、提高部署复杂性为代价,换取更彻底的分布式特性,比如异构性和强隔离性。对应 CAP 理论,就是用 Consistency 换 Partition。异构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定义统一的 API 规范(一般采用 REST 风格),每个微服务团队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矩阵选用最适合的技术栈,而不是所有人必须使用相同的技术栈。强隔离性指的是,对于一个典型的单体应用,隔离性最高只能体现到模块级别,由于共享同一个代码仓库,模块的边界往往比较模糊,需要人为定义很多规范来保证良好的隔离性,但无论如何强调,稍一疏忽,就会产生 “越界” 行为,时间愈长,维护隔离性的成本愈高。而到了微服务阶段,自带应用级别的隔离性,“越界”的成本大大提升,无需任何规范,架构本身就保证了隔离性。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了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无法再简单的通过数据库事务来保证强一致性,而是通过消息中间件或者某种事务补偿机制来保证最终一致性,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淘宝订单的物流状态。其次,在微服务阶段,随着应用数量的激增,一次发布往往涉及多个应用,加上异构性带来的部署方式的多样性,对团队的运维水平尤其是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维和开发的边界进一步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