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徽章 1
#青训营笔记创作活动#
1月19日 打卡day4
今日学习了这篇介绍后端开发中常见的好开发习惯的文章,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写注释、长代码拆分、封装通用代码、配置可变参数)
2. 保证代码的性能(学会使用工具类、不在循环中远程调用、适当释放资源)
3. 保证业务正确性(打印日志、处理异常、考虑系统兼容性)
展开
评论
#青训营笔记创作活动#
1月18日 打卡day3
今天阅读了一篇介绍TCP和UDP协议的文章,内容要点如下:

1. TCP为了实现可靠性,引入了重传机制、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拥塞控制、分段以及乱序重排机制。而UDP则没有实现,因此一般来说TCP比UDP快。
2.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而UDP是无连接的协议。这里的"连接"其实是,操作系统内核在两端代码里维护的一套复杂状态机。
3. 大部分项目,会在基于UDP的基础上,模仿TCP,实现不同程度的可靠性机制。比如KCP、QUIC等协议就在基于UDP在应用层里实现了一套重传机制。
4. 对于UDP+重传的场景,如果要传超大数据包,并且没有实现分段机制的话,那数据就会在IP层分片,一旦丢包,那就需要重传整个超大数据包。而TCP则不需要考虑这个,内部会自动分段,丢包重传分段就行了。这种场景下,其实TCP更快。
展开
评论
#青训营笔记创作活动#
1月17日 打卡day2
今天学习了用于给局域网机器分配IP地址的DHCP协议。

1. 电脑插上网线,联网后会通过DHCP协议动态申请一个IP,同时获得子网掩码,路由器地址等信息。
2. DHCP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Discover,Offer, Request和ACK。如果曾经连过这个网,机器会记录你上次使用的IP,再次连接时优先使用原来的那个IP,因此只需要经历第三第四阶段。
3. DHCP是应用层协议,考虑到需要支持广播功能,底层使用的是UDP协议,而不是TCP协议。
4. DHCP分配下来的IP是有可能跟某台手动配置的IP地址重复的。
5. DHCP得到IP之后还会发3次无偿ARP通告,在确认没有冲突后开始使用这个IP。
展开
评论
#青训营笔记创作活动#
1月16日 打卡day1
今天学习了Kafka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了其中Topic,Partition,消费者和生产者等概念,同时也了解了Kafka的版本变迁以及应用实战的必备知识点。
评论
关注了
字节跳动青训营
VIP.4 融会贯通
个人成就
文章被点赞 5
文章被阅读 1,971
掘力值 187
收藏集
0
关注标签
0
加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