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智能家居时,往往是从一个简单的冲动开始的:也许是想睡前不用下床关灯,或者想在还没进家门时就把空调打开。于是,大家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买了一个小米的智能插座,或者买了一个飞利浦的灯泡。
刚开始一切都很美好,直到设备越来越多。你会发现手机屏幕上铺满了各种App:开灯要进这个App,看摄像头要切那个App,控制音响又是另一个App。这种割裂的体验完全背离了智能家居的初衷——本来是为了省事,结果反而成了手机里的“应用管理员”。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核心不在于买多贵的设备,而在于建立一个能统管全局的中枢系统,把不同品牌的设备强行拉到一个桌子上“对话”。
这里的“中枢”不是一个具体的盒子
在数码爱好者和极客圈子里,Home Assistant 是目前公认的最佳解法。它不是一个你买回来的硬件盒子,而是一套运行在电脑或服务器上的软件。它的作用就像一个万能翻译官,左手能连上几十块钱的小米传感器,右手能控制几千块的 Apple HomeKit 设备,甚至还能接入特斯拉汽车的状态。
搭建这套系统最稳妥的方式是使用 Docker。相比于直接安装软件,Docker 能把这个系统封装在一个独立的“容器”里,不管你怎么折腾,都不会把原本的电脑系统搞坏。对于想尝试一下但又怕麻烦的人来说,这种方式的试错成本最低,维护起来也最干净。
Docker官网: www.docker.com/
当你的电脑或服务器上安装好环境后,并不需要复杂的编程知识。通过一个简单的配置文件,就能把这个智能中枢启动起来。下面这段代码就是最基础的启动配置,它告诉电脑:我要运行 Home Assistant,并且把我的配置文件保存在哪里。
version: '3'
services:
homeassistant:
container_name: homeassistant
image: "ghcr.io/home-assistant/home-assistant:stable"
volumes:
- /PATH_TO_YOUR_CONFIG:/config
- /etc/localtime:/etc/localtime:ro
restart: unless-stopped
privileged: true
network_mode: host
让便宜设备获得“贵族”体验
对于苹果用户来说,Home Assistant 最大的魅力在于“省钱”。众所周知,凡是印着 "Works with Apple HomeKit" 标志的设备,价格通常都不便宜。一个通过认证的智能插座可能要卖到上百元,而普通品牌的同类产品可能只需要二三十元。
通过系统里的 HomeKit Bridge 功能,你可以把那些原本不支持苹果的便宜设备,“伪装”成原生的高端设备推送到你的 iPhone 上。这样一来,你既可以用 Siri 控制家里那盏几十块钱的台灯,也能在 iPhone 的控制中心里直接操作,完全不需要打开第三方的 App。
为了实现这种跨品牌的自动化,你需要了解一点基础的配置逻辑。比如下面这段配置,就定义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场景:当大家都不在家时,自动把所有的灯关掉,并把扫地机器人叫出来工作。
Home Assistant自动化文档: www.home-assistant.io/docs/automa…
automation:
- alias: "离家模式"
trigger:
- platform: state
entity_id: group.family
to: "not_home"
action:
- service: light.turn_off
entity_id: all
- service: vacuum.start
entity_id: vacuum.robot_cleaner
这种逻辑的精细程度是普通 App 很难做到的。普通的 App 可能只能做到“定时开关”,而在这种系统里,你可以加入无数个判断条件:现在的室外亮度是多少?家里有没有人?电视是不是开着?甚至可以根据太阳的角度来决定窗帘拉开的缝隙大小。
硬件载体的选择
这一套强大的系统需要运行在一个长期不关机的设备上。虽然你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也能装,但为了稳定和省电,大部分玩家会选择树莓派(Raspberry Pi)或者二手的瘦客户机。它们体积很小,甚至可以塞进门口的弱电箱里,默默地在后台运行,一年都不用管它,电费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树莓派基金会: www.raspberrypi.org/
智能家居的最终形态,其实是“无感”。最好的智能设备不是让你每天拿着手机点来点去,而是它能预判你的需求。当你半夜起床上厕所时,脚灯自动亮起微弱的暖光;当你坐在沙发上打开电影时,主灯自动熄灭,氛围灯转为幽蓝。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不需要你发出任何指令,这才是把不同品牌设备整合到一起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