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美元市场在望!亚太微生理系统年复合增长率达19.6%

0 阅读5分钟

微生理系统(MPS)是由人或动物来源的细胞、组织外植体或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构成的体外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提供转化生物化学、电学和/或生理力学反应,从而模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具有取代部分科研动物的巨大潜力。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定义,MPS“通过将细胞暴露于模拟其功能或病理生理状态重要生理因素的微环境中,来模拟人或动物来源的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征”。这些系统正在开发中,旨在更好地模拟特定器官系统或器官系统组合的某些方面,以改进标准的二维(2D)细胞系统,最终目标是取代用于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疾病建模等用途的动物模型。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亚太微生理系统市场报告2025-2031”显示,预计2031年亚太微生理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0.5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6%。

微生理系统,亚太市场总体规模

亚太微生理系统市场前25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基于2024年调研数据;目前最新数据以本公司最新调研数据为准)

来源:QYResearch医药 研究中心。行业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最新数据请联系QYResearch咨询。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亚太范围内微生理系统生产商主要包括北京大橡科技、Emulate、Mimetas、TissUse、InSphero、CN Bio、Hesperos、TNO、28bio、Newcells Biotech等。2024年,亚太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70.0%的市场份额。

微生理系统,亚太市场规模,按产品类型细分,人体器官和组织模型处于主导地位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人体器官和组织模型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63.5%的份额。

微生理系统,亚太市场规模,按应用细分,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有62.4%份额。

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62.4%的份额。

亚太主要市场微生理系统规模

来源:QYResearch医药研究中心

市场发展机遇与主要驱动因素

以监管“新方法学”加速落地为拐点,微生理系统(MPS)正从前沿工具走向药物研发主流程。政府部门推动减少动物试验、扩大替代方法评估框架,头部药企与科研机构在年报与合规披露中强调用MPS提升早筛与毒理预测性,缩短周期并优化研发投入产出。券商研究亦将其与iPSC、类器官、单细胞与AI模型联动视作平台化机遇,带动标准、试剂与传感器生态完善,推动从“设备销售”走向“数据与服务”复合收入。

市场挑战与风险

短期监管接受度仍以“情景化用途”逐步验证,难以一步替代动物试验;跨实验室重复性、计量与质控体系尚在完善,复杂多器官与免疫参与模型对材料、生物相容性与工程集成提出更高要求。GxP级原材料与关键部件供应链放量前期将抬升成本与交付不确定性,数据标准与互操作不足增加验证周期与对接成本;同时宏观预算波动与采购节奏可能放缓大规模部署。

下游需求趋势

制药与生物技术企业在ADME/毒理、心肝肾肺与免疫疾病模型渗透率提升,并扩展至大分子、细胞与基因治疗及抗体偶联药物等复杂机制;化妆品与化学品安全评估对“人源化、可追溯、可审计”数据需求增强。政府项目推动多器官互联与在轨/特殊环境实验,带动标准样本库与数据资产沉淀;随生态成熟,CRO/CDMO一体化与订阅式数据服务占比上升,形成“模型+数据+合规”闭环。

希望以上信息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您想获取行业市场更详细分析,建议直接查阅QYResearch最新调研完整版报告。QYResearch面向全球客户提供细分行业调研服务,领域行业涵盖各高科技行业产业链细分市场,如电子半导体产业链、化工原料产业链、先进材料产业链、机械设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软件通信产业链、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等。

在市场调查报告方面,其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市场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现状和趋势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深度剖析,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