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前端猪

0 阅读4分钟

十几年前的时候,大概没听说过什么叫“前端”。如今世道变了,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谈论Web 3.0,谈论AI。尤其是做前端的这些年轻人,焦虑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哀叹:“前端已死”或者“前端要被AI取代了”。这种论调听起来很耳熟,就像当年有人说小说要死了、诗歌要死了,或者说理智要死了一样。

说实在的,我看现在的前端圈子,很像我当年见过的某些荒诞剧。

一、 关于“造轮子”的狂热

现在有个词叫“内卷”,我觉得这词造得不好,不如叫“无趣的重复”。

在前端这个领域,每隔几个月就会冒出一个新框架,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今天你学这个,明天他推那个。有一帮人,热衷于把别人的轮子拆了,漆上一层绿漆,就说是自己发明的新能源车轮。

这种行为,我称之为“技术上的耍猴”。耍猴的人觉得自己在创新,看猴的人觉得这就是高科技。大家都在这套复杂的语法糖里打转,为了几个像素的对齐或者一种新的状态管理模式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罗素先生还在世,他大概会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绝不是为了让你在一百种相似的UI库里选得头秃。这种为了工具而工具的折腾,不仅无趣,而且是对智商的极大浪费。人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一点智慧,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台熟练背诵API的复读机。

二、 沉默的大多数与AI的威胁

现在大家都在怕ChatGPT,怕Copilot。有人说,以后只要说句话,页面就写好了,前端工程师就要去送外卖了。

我觉得这事得两说。如果你写代码的水平仅仅停留在“搬运工”的层次——把左边的JSON搬到右边的DIV里,那么你确实该害怕。这种工作,别说AI,找只训练有素的黑猩猩,给它足够多的香蕉,没准它也能学会。

但我总觉得,编程的本质不是打字,而是逻辑,是那种人类特有的、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逻辑构建过程。机器可以写出完美的闭合标签,但它理解不了为什么要在一个严肃的表单提交按钮上加一个调皮的抖动动画——那是程序员留给这个无聊世界的一点私货。

恐惧AI的人,大多是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按照教程活着,按照规范写代码,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有一个更听话、更廉价、还不抱怨加班的AI出现,他们的存在感就稀薄了。

要我说,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最可怕的不是被机器取代,而是你先把自己活成了机器。

三、 一条特立独行的路

那么,未来的路在哪?

我不喜欢给人指路,因为好为人师通常是傻瓜的特征。但我可以讲讲我的看法。

未来的前端,不应该再是画皮的工匠。如果你只满足于把界面画得花里胡哨,那你就是个化妆师。真正的乐趣在于“深入”。

去搞搞图形学(WebGL),那是数学与美的结合,就像在计算机里造物;去研究研究编译原理(Rust/Wasm),搞清楚代码是怎么变成机器指令的,这比背诵面试题要有趣得多;或者去关注一下全栈的逻辑,把视野从浏览器那个小框框里拔出来,看看数据的流动。

我想,一个优秀的前端开发者,应该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不屑于吃主人倒在槽里的标准饲料(那些被封装得死死的“全家桶”),他想要翻出猪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啃两口野草,去追求一点“智性的快乐”。

四、 结语

归根结底,前端也好,后端也罢,都是工具。人不能成为工具的奴隶。

未来的发展之路,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个框架,而在于你是否还保留着对技术最原始的好奇心,以及一点点反抗平庸的勇气。如果编程不能让你感到有趣,不能让你在深夜解决一个Bug后感到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那这事就太没劲了。

人生在世,会写代码不算什么,写得有趣、活得明白,才算有点意思。希望大家都能做那个特立独行的人,别在无穷无尽的配置文档里,磨灭了自己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