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企业应基于业务场景精准选择Agent智能体。文章分析了实在智能、华为云、西门子和研华等厂商特点,强调不存在"最好"的Agent,只有"最合适"的。建议企业建立三级评估体系:业务流程复杂度、技术架构匹配度及成本效益。2025年竞争焦点转向场景价值落地能力,选型应回归"问题-方案"的直接映射效率。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发现投入巨资上了ERP、MES、SCM等系统后,各个系统之间依旧存在孤岛问题,系统集成度和数据利用率仍是普遍痛点。对此,如何打通信息孤岛,让数据在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无缝流动,并自主决策,是Agent智能体正在攻克的问题。
Gartner在其最新的报告中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的API或模型,或在生产环境中部署支持生成式AI的应用,这其中Agent将是关键的落地形式。面对市场上涌现的各类Agent产品,从云厂商到工业巨头,再到新兴的创业公司,制造企业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话题。
先说结论,对于智能制造企业而言,不存在“最好”的Agent,只有“最合适”的。像华为云和西门子这类巨头在云端和工业底层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对于大量存在于企业内部、跨系统、非标准的复杂业务流程,以实在智能为代表的专业Agent厂商,凭借其独特的“人机协同”设计理念和对业务流程的深度理解,往往能提供更灵活、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一、核心需求与战略匹配
在评估任何技术方案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清晰地定义自己的需求。Agent选型同样需要明确自身核心需求并深度评估战略匹配。
1、明确业务场景与核心需求
“智能制造”落地到具体企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场景构成的。你的痛点到底在哪里?是生产计划排程需要频繁在ERP和MES之间同步数据?是供应链管理中,需要每天登录几十个供应商门户网站获取订单和物流信息?还是质检部门需要人工整理分析大量的检测报告……这里我们需要将这些场景进行细分和优先级排序。例如:
2、技术能力评估与平台适配性
在明确场景后,我们再来看技术。评估一个Agent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二、智能制造业智能体主流供应商深度对比
了解了评判标准,我们再来看看市场上几位主流玩家各自的特点,我们首先通过一张对比表,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1、实在Agent:攻克企业自动化难题的“数字员工”
实在智能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通用Agent赛道的公司,它的打法和综合性大厂有明显不同,其一大主要产品实在Agent聚焦于解决企业内部复杂的、跨系统的流程自动化难题。其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ISSUT+TARS-VL”技术架构,我们把它拆开理解:
l****ISSUT方法论: 这是一套构建Agent的指导思想,即意图驱动、自助服务、技能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任务执行。简单来说,它强调Agent应该能理解人的“意图”(比如“帮我把上个月的销售报告整理出来”),而不是需要人去编写一步步的操作指令。同时,它致力于让业务人员也能通过自然语言或简单的拖拽,定义和训练Agent的新“技能”,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
l****TARS-VL多模态大模型: 这是实在Agent的一大技术内核。与通用大模型不同,TARS-VL是一个专门为理解和操作软件界面而生的多模态大模型。它融合了视觉和语言能力,能像人一样“看懂”屏幕上的按钮、表单、图表,并理解它们的功能。在最新的720版本中,这一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擅长处理制造业中常见的、没有API接口的、界面不规范的“硬骨头”系统。它不依赖于底层的代码或元素ID,而是通过视觉理解来定位和操作,这使得它在面对软件更新或不同分辨率环境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实在Agent非常适合处理那些需要“手眼协同”的精细化操作。例如,一个采购员需要登录多家供应商的门户网站,这些网站界面各异,有的甚至还需要输入验证码。实在Agent可以模拟人的行为,准确地识别登录框、输入信息、点击按钮、获取订单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汇总到企业自己的ERP系统中。整个过程准确、高效、且做到了运行可视化。
2、华为云Agent:云端一体的解决方案
华为云的Agent能力根植于其强大的盘古大模型和全面的云服务生态。选择华为云,相当于选择了一个拥有强大基础设施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其优势在于“云-管-端”的协同能力。它的Agent可以无缝调用华为云上的各种AI服务(如OCR、NLP、数据分析平台),并与华为的IoT平台、数据库等深度集成。其盘古大模型在中文语境和行业知识(如矿山、电力)方面有深厚积累,能够为特定工业场景提供强大的认知核心。
在场景上,华为云Agent更适合执行那些与云端数据处理和分析紧密相关的宏观任务。比如基于IoT平台收集的设备运行数据,Agent可以自动调用云上的AI模型进行故障预测,一旦发现异常,便自动创建工单并派发给工程师。它更像一个“云端调度中心”。
3、西门子Agent:深耕工业现场操作技术问题
西门子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巨头,其Agent能力的出发点和一般的IT厂商不同。它的核心是解决操作技术层的问题,即如何让工厂里的机器和产线变得更“聪明”。它的优势主要在于其深厚的工业领域知识和对工业协议、PLC、传感器的深刻理解。其工业边缘计算平台和Mind Sphere工业云,为Agent在工厂现场的部署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门子的Agent能够直接与物理世界的设备对话,实现真正的数字孪生和虚实联动。
一个典型的西门子Agent应用是产线优化,Agent可以实时监控产线上各个工站的节拍、物料消耗和设备状态,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传送带速度或机器人抓取策略,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它扮演的是一个“数字产线经理”的角色。
4、研华Agent:专注边缘智能领域
研华是工业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领导者。它的Agent策略与西门子有一些相似,但更聚焦于“端”侧,即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上实现智能决策。其核心优势在研华提供丰富的工业级硬件(如边缘控制器、工业电脑)和WISE-PaaS平台,其Agent解决方案通常是软硬件一体的。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对于那些需要毫秒级响应的场景(如高速视觉质检),将Agent部署在边缘端可以有效避免网络延迟和数据传输成本。
实际应用中,在一条电子产品组装线上,研华的边缘AI解决方案可以搭载一个视觉Agent,实时检测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是否错位或漏焊。一旦发现次品,Agent可以立即控制机械臂将其剔除,而无需将高清图像上传到云端分析,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实时性。
结语
智能制造企业的Agent选型应基于业务场景与技术需求的精准匹配。在生产运营与供应链协同场景中,实在Agent凭借"ISSUT+TARS-VL"架构的跨系统处理能力与视觉驱动优势,展现出显著的灵活适配性;云端战略企业可依托华为云Agent的盘古大模型生态实现一体化智能决策;产线级工艺优化需优先考量西门子Agent的OT层深度整合能力;边缘端实时响应场景则更适合研华的软硬件协同方案。这里建议企业建立三级评估体系:
l一级评估核心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复杂度;
l二级验证供应商技术架构与场景的匹配度;
l三级测算TCO(总拥有成本)与ROI周期。
2025年的这个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技术参数比拼转向场景价值落地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选择标准还是需要回归"问题-方案"的直接映射效率。
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