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概括
宋朝末年(宋徽宗, 高俅, 蔡京)
作者: 施耐庵和罗贯中
白话文, 长篇,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将整部故事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称为“回” 。每回的篇幅大致相等,内容相对独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在结尾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一回。这种形式很像我们今天看的电视连续剧。
忠和义, 贯穿了整个小说, 忠是对朝廷和君主的封建忠心, 义是水泊梁山的兄弟们之间的义.
水泊梁山的故事, 起源于义, 但是最终却是葬送于宋江对朝廷的忠.
最后就是忠害了他们
总体概括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其地位和影响力无与伦比。它不仅仅是一部英雄传奇,更是一幅描绘宋朝末年社会、探讨人性和命运的宏伟画卷。
以下是对其核心内容的概括:
一、 核心主题:“官逼民反”与“忠义”的悲剧
- 官逼民反:小说的主线清晰地展现了在昏君(宋徽宗)、奸臣(高俅、蔡京等)当道的黑暗统治下,从上到下的社会腐败如何将各行各业的英雄好汉、甚至普通百姓,一步步逼上绝路,最终只能聚义梁山泊,以暴力反抗官府。这是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 忠义矛盾:全书贯穿了“忠”与“义”的激烈冲突。“忠”是对于朝廷和君主的封建忠诚,“义”是梁山好汉之间“替天行道、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和江湖准则。梁山事业的兴起源于“义”,而其最终的悲剧结局,则根源于领袖宋江对“忠”的执着追求。
二、 主要情节脉络(三大部分)
-
英雄聚义(分→合)
- 以 “高俅发迹” 开篇,点明“乱自上作”的根源。
- 随后以单个人物或小团体为单位,如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晁盖等,分别讲述了他们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这些故事如一颗颗珍珠,最终汇成一条主线,好汉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泊。
- 核心事件包括:“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打虎”、“江州劫法场”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桥段。
- 最终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达到高潮,108位好汉齐聚,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
-
事业巅峰
- 聚集后的梁山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多次击败朝廷的围剿,如“三打祝家庄”、“大破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
招安与陨落(合→分、衰亡)
- 在领袖宋江“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忠君思想主导下,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 招安后,梁山队伍被朝廷当作工具,“北征大辽”、“南讨方腊”,虽然屡立战功,但兄弟死伤惨重,十损七八。
- 在征方腊结束后,108将仅剩二十余人,结局凄惨(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被宋江毒死,吴用、花荣自缢等),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以悲剧收场。
三、 艺术特色与人物塑造
- 人物塑造的巅峰: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鲁智深的嫉恶如仇、粗中有细;林冲的隐忍与爆发;武松的神勇与恩怨分明;李逵的莽撞与忠诚;宋江的仗义疏财与矛盾性格等。金圣叹评价其为“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结构特色:采用“链式结构”或“百川归海”式结构,前七十回人物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最终汇聚梁山,脉络清晰。
- 白话语言的典范:语言生动、明快、洗练,极具表现力,对后世白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 深远影响与意义
- 文化宝库:书中故事、人物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衍生出无数的戏曲、评书、影视剧和成语俗语(如“逼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思想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思社会、人性与制度的伟大作品。它既歌颂了反抗精神与兄弟义气,也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反抗在封建框架下的历史局限性和必然的悲剧命运。
总结来说,《水浒传》是一部描绘宋末社会图景、歌颂英雄主义、同时又深刻反思“忠义”矛盾与反抗命运的史诗级悲剧。它既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传奇,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时代悲歌。
第一集:高俅发迹(街头混混,不务正业,品行不端 --> 高太尉, 高俅的养子高衙内, 看上林冲的妻子, 设计陷害林冲, 林冲被迫上梁山)
它主要讲述了反派人物高俅如何从一个市井无赖,凭借机缘巧合和一项特殊技能(蹴鞠),一步登天,成为朝廷大官的故事。
以下是这一情节的概括:
核心内容: 讲述了高俅如何从街头混混发迹成为当朝太尉,揭示了北宋末年朝廷的腐败,并为后续林冲等好汉的悲剧埋下伏笔。
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市井无赖的底色:
- 高俅原本是东京开封府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不务正业,品行不端。他擅长吹拉弹唱、枪棒武功,尤其踢得一脚好气球(古代足球)。但他因教唆别人儿子挥霍家产,被其父告上衙门,被逐出东京。
-
屡次投靠,无人敢收:
- 被驱逐后,高俅先后投奔过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小苏学士(苏东坡)和驸马王晋卿。这些人都知道高俅的恶名,不愿留他在身边,但又碍于情面,于是像“烫手山芋”一样将他转荐给下一个人。
-
人生转折:端王府遇贵人
- 最后,他来到了端王赵佶的府上。这个端王正是后来的宋徽宗。端王是个典型的风流才子,爱好广泛,尤其喜欢踢球。
- 有一天,高俅看到端王和手下踢球,一个球偶然落到他面前。高俅抓住机会,使出一记漂亮的“鸳鸯拐”将球踢还,其精湛的球技立刻引起了端王的极大兴趣。
-
一步登天:新君登基,鸡犬升天
- 端王非常赏识高俅,将他留在身边作为亲随。从此高俅飞黄腾达。
- 不久,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意外登基,成为宋徽宗。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皇帝即位前的亲信,高俅在半年之内就被破格提拔为殿帅府太尉,成为了掌管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这一情节的重要意义:
- 奠定全书的基调: “乱自上作”。全书第一个出场的核心反面人物,不是通过科举正途,也不是靠军功政绩,而是靠陪皇帝踢球获得高位。这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说明了“官逼民反”的“官”是从最高层就开始烂掉的。
- 引入核心矛盾: 高俅的发迹,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好汉的悲剧。最典型的就是林冲,因为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高俅便设计陷害,使得林冲家破人亡,最终被逼上梁山。高俅成为了梁山好汉的主要对立面和朝廷腐朽势力的代表。
- 极具讽刺意味: 一个品行卑劣的混混,仅因一项娱乐技能就能身居高位,掌管国家军队,这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最大的讽刺。
总结来说,“高俅发迹”这一集,就是用一个小人的发家史,拉开了水浒英雄悲壮故事的序幕,为全书定下了“官逼民反”的基调。
第二集:拳打镇关西(鲁达, 镇关西(郑屠, 本名就是郑屠, 他是一个屠户,镇关西是他自称的,显示自己的霸道低位), 金翠莲)
“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当时还叫鲁达, 体制内, 是官府里的人提辖)最为人熟知的英雄事迹之一,它集中展现了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嫉恶如仇又粗中有细的性格。
以下是这一情节的概括:
核心内容:鲁达为解救受欺压的弱女子,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从此人生轨迹发生巨变。
故事脉络:
第一阶段:酒楼听闻不平事
- 偶遇相识: 史进在渭州寻找师父王进时,偶遇了当地的军官提辖鲁达。鲁达欣赏史进是条好汉,便拉他一起去酒楼喝酒,途中又遇到了史进的启蒙师父李忠,三人一同前往。
- 隔壁哭声: 三人在酒楼上正喝得高兴,却听到隔壁有女子凄惨的哭声。鲁达觉得扫兴,便生气地叫来酒保询问。
- 金氏父女的冤屈: 哭诉的女子是金翠莲,她向鲁达道出了原委:
- 恶霸欺压: 他们被当地一个号称“镇关西”的屠户郑屠欺压。
- 虚钱实契: 郑屠强媒硬保,让金翠莲给他做妾,却写了三千贯的虚钱实契(实际上没给钱,但契据上写明了)。
- 强占驱逐: 金翠莲被郑屠的大娘子赶出家门,郑屠反而向他们追讨那根本不存在的三千贯“卖身钱”。
- 被迫卖唱: 父女二人无奈,只好在酒楼上卖唱,挣来的钱大部分都被郑屠夺去,生活苦不堪言。
第二阶段:仗义疏财,安排逃生
- 慷慨解囊: 鲁达听后怒火中烧,当即就要去打死郑屠,但被史进和李劝住。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银子都拿出来,又向史进、李忠借了些钱,凑足十五两银子,送给金老父女做盘缠,让他们第二天一早离开渭州回东京老家。
- 粗中有细的护送: 鲁达并非一介莽夫。第二天天刚亮,他就亲自赶到金老父女寄住的客店。他发现店小二受郑屠指使,阻拦金老父女离开,便坐在店门口两个时辰(约四小时),像一尊门神一样,确保无人敢阻拦,直到金老父女走远了他才离开。
第三阶段:三拳打死镇关西
- 故意挑衅: 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后,来到郑屠的肉铺前。他没有直接动手,而是故意刁难,先要十斤精肉切成臊子(碎肉),不能带半点肥的;再要十斤肥肉切成臊子,不能带半点瘦的。郑屠强忍怒气照做了。
- 激怒对方: 接着,鲁达又要十斤软骨也切成臊子。郑屠终于被激怒,意识到鲁达是来寻衅的,便拿起剔骨尖刀跳出来与鲁达对峙。
- 当众痛斥,三拳了结: 鲁达当众揭穿郑屠“镇关西”的名号是欺世盗名,并将他欺压金氏父女的恶行公之于众。说完,两人动起手来。
- 第一拳: 打在鼻子上,“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 第二拳: 打在眼际眉梢,“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 第三拳: 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郑屠直接挺地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第四阶段:机智脱身
鲁达本想教训他,没想到三拳就把他打死了。他立刻意识到事情严重,但并未慌乱,而是指着郑屠的尸体骂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边骂,一边大步离开,巧妙地为自己争取了逃跑的时间。
这一情节的重要意义:
- 塑造了鲁智深的经典形象: 完美展现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救助弱者时的慷慨、办事时的细心周密(坐守客店)以及临机应变的智慧(假骂诈死)。
- 人生的转折点: 此事直接导致鲁达从一名朝廷军官变成了被通缉的逃犯,迫使他后来出家为僧,法号“智深”,人生轨迹彻底改变,最终走上梁山。
- 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这是“官逼民反”主题的另一种体现——正义之士被腐朽的社会和法律逼得走投无路,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寻求正义,从而成为“法外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