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川航 “免费大巴”:150 辆车零成本运营,还赚 1 亿的商业逻辑

25 阅读7分钟

在航空业 “高成本、低利润” 的红海里,四川航空早年靠一个 “反常识” 操作破局:投放 150 辆 “免费接驳大巴”,不仅没让成本飙升,反而年赚 1 亿,还带动机票销量暴涨。​ 这个案例之所以值得互联网人、创业者反复琢磨,核心在于它把 “资源整合” 玩成了 “生态闭环”—— 没有烧钱补贴,而是让乘客、车企、司机都成为 “利益共同体”,最终反哺核心业务。今天就从 “商业逻辑拆解 + 可复用方法论” 的角度,聊聊这个案例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一、行业痛点:被忽视的 “出行最后一公里”,藏着流量密码​ 航空业的核心矛盾很明确:想提升机票销量,却受制于 “出行全链路体验”—— 乘客买完机票,下飞机后的 “接驳难题”(出租车 150 元 / 次、机场大巴不灵活)会直接拉低复购意愿;但航空公司若自己做接驳,买车、雇司机都是 “重资产投入”,很容易变成 “利润黑洞”。​ 大多数企业会把这种 “非核心业务痛点” 当成 “负担”,但川航却把它转化成了 “流量钩子”:用 “免费接驳” 解决乘客痛点,再通过资源整合让第三方承担成本,最终把 “成本项” 变成 “盈利项”。​ 二、三步拆解盈利闭环:从 “零成本获客” 到 “核心业务增长”​ 川航的商业模式本质是 “用第三方资源补贴用户,用用户增长反哺核心收入”,每一步都精准击中 “多方需求痛点”,形成自循环。​

  1. 第一步:用 “场景化营销” 换 “低价车”,解决 “资产投入” 问题​ 要做免费接驳,首先得解决 “车” 的问题 —— 按常规思路,150 台风行菱智 MPV(原价 14.8 万 / 台)需要投入 2220 万,对企业现金流压力极大。​ 川航的破局思路是 “资源置换”:跟风行汽车谈了个 “双赢协议”:​ • 川航的需求:低价拿车,降低资产投入;​ • 风行的需求: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商务 / 家庭用户),节省广告成本。​ 最终达成的合作是:川航以 9 万 / 台的价格采购 150 台车(总投入 1350 万,省了 870 万),交换条件是 “司机兼职场景化宣传员”—— 乘客坐车时若聊起车辆体验,司机就自然植入卖点(如 “7 人座空间 + 低油耗,家用 / 跑业务都合适”)。​ 对风行来说,这笔交易血赚:150 辆车每天能触达 2100 人(150 台 ×3 趟 ×7 人),一年就是 76.65 万人?不对,算上往返是 6 趟,一年实际触达 234 万人(7 人 / 趟 ×6 趟 / 天 ×365 天 ×150 台)。这些乘客都是有消费能力的精准客群,按传统广告 “10 元 / 人精准触达成本” 算,相当于省了 2340 万广告费,比让渡的 870 万利润划算多了。​
  2. 第二步:用 “稳定客源” 换 “资金回笼”,解决 “运营成本” 问题​ 有了车,下一步是 “司机”—— 若雇 150 名司机,按行业月薪 6000 元算,一年要花 1080 万,又是一笔固定成本。​ 川航的解法是 “把司机变成合作伙伴”:面向成都待业人群(尤其是想跑出租却缺客源的人)推出 “购车 + 专线运营” 方案:​ • 司机花 17.8 万买走车辆(获得所有权),同时获得川航专线运营权;​ • 每接送 1 名乘客,川航支付 25 元报酬,客源由川航全包。​ 为什么司机愿意花高价买车?核心是 “稳定客源 = 稳定收入”:普通出租车司机每天空驶找客,收入波动大;而川航专线司机按日均接送 30 人算,月收入 2.25 万(30 人 ×25 元 ×30 天),年化收益率 152%(27 万 / 年 ÷17.8 万投入),远超行业水平。​ 对川航来说,这一步直接回笼 1320 万(17.8 万 - 9 万)×150 台,不仅覆盖了 1350 万的购车成本(仅需额外补 30 万),还省去了 1080 万的司机雇佣成本,实现 “零成本运营车队”。​
  3. 第三步:用 “免费接驳” 做 “流量钩子”,带动核心业务增长​ 所有前期铺垫,最终都指向 “机票销售” 这个核心目标 —— 川航推出 “买五折及以上机票,赠免费接驳” 活动,精准击中乘客 “降本需求”。​ 从数据看,这个 “钩子” 的效果立竿见影:​ • 机票销量:日均新增 1 万张,一年多卖 365 万张;​ • 核心利润:按每张机票净利润 100 元算,新增利润 3.65 亿;​ • 附加收益:车身广告、车内品牌合作,年额外收入 200-300 万;​ • 复购提升:接驳服务满意度 92%,用户复购率提升 15-20 个百分点。​ 而川航付出的直接成本,只有给司机的劳务报酬 —— 按年接送 1095 万人次(1 万张机票 ×365 天 ×3 人 / 机票均值)算,年成本 27.375 万,仅占新增利润的 0.075%,投入产出比堪称 “教科书级别”。​ 三、互联网人能复用的 3 个核心方法论​ 川航的案例不止是 “航空业特例”,其背后的逻辑对互联网产品、创业项目同样适用:​
  4. 别做 “成本承担者”,要做 “资源链接者”​ 很多人做项目时,习惯自己扛下所有成本(比如创业先租办公室、雇团队),但川航的思路是 “谁有需求,就让谁承担成本”:​ • 车企需要曝光,就让它承担 “低价出车” 成本;​ • 司机需要客源,就让它承担 “购车 + 运营” 成本;​ • 乘客需要省钱,就让它用 “选择川航” 来交换。​ 对互联网产品来说,这意味着:别盲目烧钱补贴,先想清楚 “用户、合作伙伴、自身” 的核心需求,用需求串联资源,让各方都成为 “生态的贡献者”。​
  5. “免费” 不是补贴,而是 “流量筛选器”​ 川航的 “免费接驳” 不是无差别补贴,而是 “精准筛选高价值用户”—— 只有买五折及以上机票的乘客才能享受,这类用户消费能力强、复购意愿高,是核心客群。​ 这对互联网产品的启示是:免费功能要服务于 “核心目标”,比如:​ • 工具类产品:免费功能吸引用户,付费功能满足深度需求;​ • 电商平台:免费运费吸引高频购物用户,提升客单价。​ 别为了 “免费” 而免费,要让 “免费” 成为筛选高价值用户的工具。​
  6. 从 “单一产品思维” 转向 “全链路体验思维”​ 川航的突破点,在于跳出 “卖机票” 的单一思维,关注 “乘客从买票到落地的全链路体验”—— 把 “接驳痛点” 变成 “差异化优势”。​ 对互联网人来说,这意味着:​ • 做产品:别只关注核心功能,要解决用户使用全流程的痛点(比如外卖平台解决 “取餐慢” 的问题);​ • 做运营:别只盯着 “拉新”,要通过全链路体验提升 “留存 + 复购”(比如 SaaS 产品提供 “免费上手培训”)。​ 四、总结​ 川航 “免费大巴” 的成功,本质是 “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传统行业”—— 不依赖 “重资产投入”,而是通过 “需求拆解 + 资源整合” 构建生态闭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比单独行动更多的价值,最终实现 “多方共赢 + 核心业务增长”。​ 对我们而言,这个案例的最大启示是:在存量竞争时代,“单点突破” 越来越难,而 “整合资源构建生态” 的能力,会成为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做产品、搞创业,还是做运营,都可以多思考:我能链接哪些资源?能解决哪些痛点?如何让各方都成为利益共同体?​ 你还见过哪些 “用资源整合实现破局” 的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拆解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