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故事」从电脑的故事谈成长与用人的策略🧣

37 阅读4分钟

661755938041_.pic.jpg

671755938042_.pic.jpg

从电脑谈用人:一场关于“硬件”与“软件”的升级启示

我买了两台电脑(一台购置于2014年的老电脑,一台苹果M4系统的新电脑),通过一台惠普打印机的故事,给大家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了个人发展和企业用人策略中的核心哲学:持续的“硬件”与“软件”升级

故事:老电脑的困境与新时代的挑战

2014年,我投入上万元购入了一台电脑,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学习编程。当时,这笔钱本可买两台相对便宜的电脑,但我只选择了一台。时光飞逝,转眼来到2025年,这台服役了十年的老电脑(intel系统,2014年购入)已显疲态。它的系统最高只能升级到11.7,许多新版软件已无法运行。与当前使用的拥有512GB内存的苹果M4系统电脑相比,已是天壤之别,难以“PK”。

但是我旁边那台惠普打印机,由于没有软件升级,新版电脑根本无法驱动,只能依靠这台老旧的电脑才能实现打印功能。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操作,却生动地揭示了技术迭代带来的兼容性问题。

案例一:个体发展的“硬件”与“软件”升级

这个老电脑的困境,类比为我们作为个体,尤其是职场打工者所面临的挑战。人,如同电脑,拥有“外在的硬件”(身体素质)和“内在的软件”(知识、技能、思维模式)。

  • “硬件”升级: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硬件”会不断损耗。我们需要持续“加走断点”,不断强化身体强度,以适应更多的工作安排和压力。如同电脑需要更强的处理器和内存,我们的身体也需要持续的锻炼和维护,才能支撑高强度的工作负荷。
  • “软件”提升: 倘若我们的知识和技能“软件”不升级,如同老旧系统无法运行新版软件,就会“用不上”。特别是在AI等新技术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系统,扩大“知识容量”,将很难跟上时代步伐。就如同旧电脑内存不足难以存储新信息,旧的知识体系也难以处理新的复杂问题。

金句:个体当如电脑,内修“软件”——扩容知识体系、迭代技能储备;外强“硬件”——提升身体耐力、承载更多挑战。

案例二:管理者用人的“人岗匹配”智慧

从打印机只能由老电脑驱动的案例中,引申出了对管理者用人策略的深刻洞察。每一个员工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同新旧电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限。

  • 扬长避短,精准匹配: 新版电脑无法驱动旧打印机,但老版电脑却能胜任。这意味着在用人时,管理者必须看到并善用员工的长处,做到“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 任务分流,物尽其用: 对于那些跟不上新形势的员工,管理者应将新的、前沿的任务交给能适应新形式的人去做。而对于传统、熟悉的任务,则可以继续由那些更擅长处理“老事”的员工负责。这种“让相对人去负责相对事”的策略,能有效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 平衡点与性价比: 整个用人过程,其实是一个“性价比的匹配过程”。管理者需要找到并打好这个平衡点,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发展需求。

金句:管理者当效能工巧匠,识人如器,以“人岗匹配”之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新旧任务各得其所,方能“物尽其用”。


总结:

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管理者,核心都在于持续的自我升级(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精准的人岗匹配,以此应对不断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