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金额低反被淘汰?揭秘招标文件里的隐性门槛

0 阅读1分钟

在招投标战场,低价策略常被视为“必杀技”,但不少企业却发现:明明报价更低,却成了陪跑选手。这背后,往往是招标文件中暗藏的“隐性门槛”在起作用。

377.jpg

隐性门槛一:技术方案权重超标
许多招标文件里,技术评分占比远超价格。比如软件开发项目,甲方更看重架构设计、安全性能、兼容性等,若低价方技术方案粗糙,即使报价低20%,也可能因技术分不足落败。

隐性门槛二:服务承诺暗藏玄机
有些招标文件会设置“服务响应时间≤2小时”“提供7年免费维护”等条款。低价方若未仔细核算服务成本,盲目承诺,后期履约风险高,甲方自然不敢选。

隐性门槛三:企业资质与案例门槛
大型项目常要求“近三年同类项目经验”“特定资质证书”。若企业规模小、案例少,即使报价低,也会因“综合实力不足”被筛。

如何破局?

  1. 仔细研读招标文件,用不同颜色标注“价格分”“技术分”“商务分”占比,针对性准备材料。
  2. 对技术条款逐条回应,用数据、案例证明方案可行性,而非单纯强调低价。
  3. 提前布局资质认证,积累行业案例,让“隐性门槛”变“加分项”。

低价不是万能钥匙,读懂招标文件里的“潜台词”,才能在中标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