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招投标领域,专家评标失误的争议从未停歇。某AI项目因评标专家误判技术路线,导致中标方交付延期、成本超支30%,事件引发行业热议:失误该由谁买单?
处罚派认为,专家凭经验获取报酬,需为专业判断负责。若失误仅止于“口头批评”,易滋生“拿钱不办事”的乱象。但过度处罚可能让专家“明哲保身”,倾向选择保守方案,抑制技术创新。
免责派则强调客观局限。技术迭代快,评标时难以预见所有风险。若要求专家为不可控因素担责,恐无人敢参与复杂项目评审,最终阻碍行业发展。
终身追责制看似严苛,实则暗藏隐患。技术领域存在认知边界,若因一次失误断送职业生涯,专家可能隐瞒真实观点,导致评标沦为“走过场”。
破局关键在于明确责任边界:建立“失误分级”机制,对重大过失(如利益输送)严惩,对非主观错误提供申诉通道;同时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全程留痕可追溯。评标不是“终身审判”,但责任也不该成为“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