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IP 追踪到设备指纹:招投标系统如何构建反串标围标技术防线?

19 阅读1分钟

串标围标严重破坏招投标公平性,如今技术手段正构建多层防线精准反制:​

205.jpg

IP 追踪可定位异常网络行为。系统记录投标 IP,若不同企业 IP 重合(如同源 IDC 机房或写字楼)即触发预警。某市政项目中,3 家企业因投标 IP 均来自同一机房被查实串标。但动态 IP 或 VPN 可能规避追踪,需与其他技术结合。​

设备指纹实现硬件级身份识别。通过 CPU 序列号、硬盘 ID 等硬件信息生成唯一标识,即使更换 IP,若不同投标人使用同一设备或同批采购电脑(硬件参数高度相似),系统会判定异常。曾有两家企业因设备指纹显示使用同一笔记本编辑标书被认定串标。​

多维技术协同构建立体防线:利用 NLP 扫描投标文件,若不同标书出现相同错字或非公开参数引用,可能存在克隆;行为时序分析记录操作时间轴,若多家企业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投标全流程(如 10 分钟内提交且编辑不足 5 分钟),视为异常;报价逻辑算法通过历史数据训练,识别 “阶梯式价差” 或集体低于成本线的围标模式。​

技术应用需注意合规边界,未来结合区块链存证与联邦学习,反串标技术将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