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工程师,不再只是写代码的人,而是能用自然语言构建软件的创作者。”
——Windsurf 联合创始人 & CEO Varun Mohan
最近,Windsurf 创始人 Varun Mohan 接受了知名创投节目《20VC》的深度专访。在这场访谈中,他分享了 Windsurf 的转型历程、对 AI 时代软件开发的趋势判断、以及创业者心态的多重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个 Code AI 创业者的故事,更是 AI 重塑软件开发行业的真实写照。
🧭 从 GPU 虚拟化到 AI IDE,一次艰难的转身
你可能不知道,Windsurf 最初叫 Exa Function,做的是 GPU 虚拟化。但他们在市场一线发现:几乎所有高性能计算需求,最终都「收敛」到了 Transformer 模型上。
于是,他们果断放弃原有方向,转型 All In 到 Code AI。
创业最难的,不是坚持,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
——Varun Mohan
🧠 转型背后:非传统洞察 + 强烈的现实主义
Windsurf 的转型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源于深刻的洞察:
- 所有大模型最终趋同于 Transformer
- AI 开发将重新定义“工程师”的角色
- 速度才是初创公司的唯一护城河
他们以极快速度推出新产品——一个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 AI IDE。
🛠️ 为什么“AI + IDE”是下一波浪潮?
Varun 的判断很明确:
未来的软件开发,不再是写代码,而是表达意图。
未来的工程师被分为两类:
- 自然语言操作者(prompt工程师)
- 深度代码理解者(系统级构建者)
而 Windsurf 做的就是降低构建软件的门槛,让更多人用更少的输入做出更复杂的系统。
💡 Windsurf 的产品策略:从失败中快速学习
在 AI IDE 这个品类中,Windsurf并不是“完美起步”:
- 他们的早期代码 Review 产品“失败”了
- 用户反馈“理解能力太差”
- 于是他们砍掉产品,重写后端语义引擎
这带来一个核心理念:
你学得越快,下一次失败就会更接近成功。
🔍 企业客户眼中的 Windsurf
你以为 AI IDE 只有开发者在用?
错!超过 50% 的 Windsurf 用户不是开发者,而是:
- 市场、运营人员用来构建自动化脚本
- 企业用它替代昂贵的 SaaS 工具
- Java 开发团队作为现有 IDE 的“外挂智能助手”
对企业来说,不是 AI 更酷,而是能省钱、增效、适配现有体系。
🏃 为什么 Windsurf 比大厂更快?
Windsurf 的节奏非常“野”:
- 全员在岗(no remote)
- 所有转型都极其彻底(砍旧业务不手软)
- 对自己想法「不执念」,快速试错
- 融资到位,敢于犯错
Varun 总结得很狠:
大公司慢,是因为没有生存焦虑。
小公司赢,是因为敢 all-in 死胡同。
🤖 Windsurf对未来的判断:AI 能力爆发式重构软件行业
在访谈最后,Varun 预测:
- AI IDE 在未来 12 个月将拥有完整的端到端开发能力
- 复杂后端系统的设计也将逐步 AI 化
- 「异步远程代理」可能会成为软件构建方式(即:你今天发一个 prompt,明天系统自己给你产出)
他对 OpenAI 的“吐槽”也很有意思:
“OpenAI唯一的错,是把自己名字起成了Open。” 😂
📌 写在最后
Windsurf 想要构建的,不只是一个更聪明的 IDE。
他们想要构建的是「开发者 10x 加速」的世界。**
我们正站在一个技术范式即将改写的十字路口,Windsurf 是走得最快的那一拨人。
✅ 视频原地址:Windsurf CEO & Co-Founder, Varun Mohan: AI's Biggest Acquisition to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