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份与访问管理(IAM):守住第一道门
核心威胁:弱密码、密钥泄露、权限滥用。
防护策略:
-
最小权限原则:为每个用户/角色分配最低必要权限(如仅允许运维人员访问22端口)。
-
多因素认证(MFA):强制启用短信/OTP/硬件Key二次验证。
-
临时凭证管理:使用STS(安全令牌服务)发放短时效API密钥,避免长期凭证泄露风险。
工具推荐:
-
AWS IAM Policy模拟器
-
阿里云RAM角色管理
二、数据全链路加密:让攻击者“看不懂”
核心威胁:数据窃取、中间人攻击、存储介质丢失。
防护策略:
-
传输加密:强制启用TLS 1.3,禁用SSLv3等老旧协议,配置HSTS防止降级攻击。
-
静态加密:
-
云盘加密:使用KMS托管密钥(如AWS EBS默认加密)。
-
对象存储加密:客户端加密(如OSS客户端侧加密)+服务端加密(SSE-KMS)。
-
-
内存加密:Intel SGX/TEE技术保护敏感数据处理过程。
案例:某金融平台采用“端到端加密+密钥轮换”策略,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解密。
三、网络安全组与防火墙:精准流量控制
核心威胁:端口暴露、DDoS攻击、恶意扫描。
防护策略:
-
最小开放原则:
-
仅开放必要端口(如Web服务器仅开放80/443)。
-
使用安全组限制源IP(如仅允许企业VPN IP访问管理端口)。
-
-
分层防御:
-
网络ACL:在子网层级过滤流量(如拒绝来自高危地区的SSH请求)。
-
WAF:防护SQL注入、XSS等Web攻击(如阿里云WAF内置OWASP Top 10规则)。
-
-
DDoS防护:
-
基础防护:免费清洗5Gbps以下流量(多数云厂商提供)。
-
高防IP:应对大规模攻击(如腾讯云T-Sec DDoS防护支持T级防御)。
-
四、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消除“已知风险”
核心威胁:未修复漏洞、过期组件、配置错误。
防护策略:
-
自动化扫描:
-
使用Nessus、OpenVAS定期扫描系统漏洞。
-
镜像安全:检查Docker镜像CVE漏洞(如Trivy工具)。
-
-
补丁分级更新:
-
紧急补丁(如Log4j2):24小时内修复。
-
常规补丁:每月固定时间窗口更新。
-
-
配置加固:
-
遵循CIS Benchmark标准(如禁用root远程登录、关闭无用服务)。
-
使用SSH证书替代密码登录,禁用密码认证。
-
五、日志审计与入侵检测:让攻击“无所遁形”
核心威胁:隐蔽后门、横向渗透、数据篡改。
防护策略:
-
全量日志采集:
- 系统日志(syslog)、网络流日志(VPC Flow Logs)、应用日志统一接入SIEM(如ELK Stack)。
-
行为基线分析:
-
使用AI引擎识别异常登录(如凌晨3点从陌生IP登录)。
-
配置AWS GuardDuty或阿里云安骑士自动威胁狩猎。
-
-
实时告警:
- 高风险操作(如sudo提权、敏感文件访问)触发短信/邮件告警。
六、备份与容灾:为最坏情况做准备
核心威胁:勒索软件、人为误删、硬件故障。
防护策略:
-
3-2-1备份原则:
- 3份数据副本,2种介质(云盘+OSS),1份离线备份(如AWS Glacier)。
-
跨地域容灾:
-
数据库主从复制(如MySQL跨可用区部署)。
-
业务级多活架构(如阿里云多活容灾MSHA)。
-
-
定期演练:
- 每季度模拟数据恢复,验证备份有效性。
七、合规与安全审计:持续改进的保障
核心威胁:合规处罚、审计漏洞、供应链攻击。
防护策略:
-
合规框架落地:
-
国内:等保2.0三级认证(金融/政务必备)。
-
国际:ISO 27001、GDPR(跨境业务必选)。
-
-
第三方审计:
-
每年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渗透测试与代码审计。
-
使用云原生审计工具(如AWS Audit Manager)。
-
-
供应链安全:
-
验证开源组件许可证(如Black Duck扫描)。
-
镜像签名:确保Docker镜像未经篡改。
-
总结:构建云服务器安全的三层防御体系
-
基础层:身份管控+网络隔离,阻挡80%的低级攻击。
-
检测层:日志分析+入侵检测,快速发现异常行为。
-
响应层:自动化备份+应急演练,最小化攻击损失。
行动清单:
-
今日启用MFA并检查安全组规则。
-
本周完成一次漏洞扫描与备份验证。
-
本月启动等保合规自评估。
云安全是一场持续攻防战,唯有将技术手段、管理流程与人员意识结合,方能筑起真正的“数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