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浏览器”骗了:腾讯 QBot 是奔着 AI 操作系统来的

0 阅读8分钟

引言:浏览器的AI时代与“任务入口”之争

随着生成式AI浪潮来袭,传统浏览器这一老牌入口被重新激活:腾讯5月19日宣布QQ浏览器升级为AI浏览器,推出全新智能体QBot,搭载自研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双模型。同一赛道上,阿里系的夸克浏览器早在今年2月升级为AI搜索、服务2亿用户;百度则在搜索App内通过数字人“度晓晓”布局对话搜索。各巨头都在争夺用户的“第一步”体验——谁能成为用户发起任务的第一入口,即是争夺AI时代入口之争。

12.png

腾讯动因与QBot能力

腾讯推出QBot的动因显而易见:依托4亿用户规模的QQ浏览器和微信社交生态,构建一个专属的AI任务启动台。花旗研究报告指出,QBot的推出继腾讯大模型助手元宝和智能工作台IMA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AI入口;腾讯公关张军也高调表示“QQ浏览器今天全面升级,4亿用户光速进入AI时代”。与微信只能嵌入AI搜索不同,现在元宝和QQ浏览器划归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后,已成腾讯AI to C的先锋部队。

在能力上,QBot集成了AI搜索、AI浏览、AI学习、AI办公、AI写作等多项功能。它支持文字、语音、图像多种搜索方式,可根据用户指令快速抓取信息并给出综合结论;能够对长文进行自动总结、生成思维导图,还支持多语种翻译;提供格式转换、文档编辑、表格提取等办公辅助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用户只需发出一个任务指令,QBot便能自主进行搜索、浏览、查找、下载、分析等一系列操作。此外,QBot首批上线多款场景Agent,如“AI高考通”、下载助理、更新助理、股票助理等,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简言之,QBot不仅是一个被AI能力加持的浏览器,更是一个以“任务启动”为导向的智能助理。

腾讯AI智能体全景:元宝、IMA、QBot与大模型

QBot是腾讯AI产品矩阵中的一环。此前腾讯已经推出了AI助手「元宝」、智能工作台「IMA」等产品,并持续强化背后的大模型能力。2025年2月,腾讯宣布智能工作台IMA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用户在搜读写知识库功能时可自由切换使用混元模型或DeepSeek模型。IMA以知识库为核心,将搜读写集于一体,面向日常学习和工作任务,可以沉淀并分享个人智能化知识库。紧接着,2月17日腾讯元宝也完成重要更新:混元T1深度思考模型与DeepSeek满血版均支持“深度思考”功能,让元宝在复杂任务中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从战略层面看,腾讯在“2025腾讯云AI产业应用峰会”上首次全面亮相了大模型战略:自研混元大模型、AI云基础设施、智能体开发工具、知识库及场景应用都在“全景”升级。可以说,混元+DeepSeek已深入嵌入微信、QQ、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多个产品线。目前腾讯的AI生态已初具雏形:大模型平台提供算力与模型能力,元宝、IMA、QBot等多款智能体产品面向不同场景提供服务。这支“智能体阵营”不仅包括元宝和IMA,还囊括了新上线的QBot,以及更底层的混元大模型和新发布的DeepSeek模型,它们共同构成腾讯AI战略的多层次布局。

对比分析:腾讯 VS 百度 VS 阿里

在AI智能体和任务流方面,腾讯、百度、阿里各有侧重。百度的文心一系列产品主打通用智能问答和内容创作。百度文心一言(Ernie Bot)于2023年3月发布,强调文学创作、商业文案、数理逻辑推理、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五大能力;数字人度晓晓则整合在百度APP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陪聊、辅助搜索和服务跳转等功能。度晓晓在会话中可识别用户的搜索需求,直接给出答案或呈现百度搜索结果;当用户需要订票、购票等服务时,又能直接跳转到相应界面。总体看,百度侧重将大模型与搜索服务结合,形成“对话+搜索+服务”的闭环。

阿里的通义系列聚焦企业和专业场景。2023年4月阿里云推出对话式大模型「通义千问」,用户可通过官网体验对话问答,内置“百宝袋”应用场景,如剧本创作、职场助手、发邮件等功能。此外,阿里还提供专注音视频内容的通义听悟,可实时将会议语音转写成文字、翻译并自动生成会议摘要、待办事项。通义千问和通义听悟分别针对文本对话和音频转写进行优化,更多面向办公、学习等生产力场景。

对比来看,腾讯QBot、百度文心和阿里通义各自覆盖的任务流有所不同:腾讯借助QQ浏览器+微信等平台,既提供了文字创作、搜索和知识查询,也通过内置小程序或公众号打通更多应用(比如QQ浏览器中可以直接调用QQ邮箱、公众号数据等);百度则将文心模型嵌入自家搜索生态,注重问答与信息检索的深度结合;阿里则更多借助钉钉、云市场等渠道,将大模型能力服务于企业办公和开发者场景。三者在通用AI能力上大同小异(均支持多轮对话、内容生成、逻辑推理等),但平台整合能力不同:腾讯可以在社交流量入口中插入AI,百度则在搜索入口布局AI对话,阿里则在工作流(钉钉、云平台)中嫁接AI助手。

用户使用场景模拟

以写作任务为例:一个典型用户打开QQ浏览器的新AI起始页,下达写稿指令——QBot便可联动多种能力。首先用户可以在QBot的「AI写作」功能中输入主题,系统快速生成一篇大纲和初稿;接着用户通过「AI搜索」检索最新资料,QBot逻辑推理过滤冗余信息,给出准确结论。在需要整理公众号资料时,用户可让QBot利用「AI浏览」功能:它能自动读取对应网页、文档内容并生成要点摘要。如果收集到的数据格式不对,也可用「AI办公」中的格式转换、表格提取等功能加以处理。整个过程中,用户通过一个统一入口(QBot对话框)控制写作、搜索、整理和引用等步骤,体验上实现了写稿、调研、分析到输出的一体化流程。这种场景下,QQ浏览器QBot就像一个贯穿全流程的「AI小秘书」,极大简化了多工具间的切换成本。

判断与前瞻:QBot是“AI原生OS”雏形

QBot的野心不止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面向C端的“AI原生操作系统”雏形。正如行业观察所言,腾讯此番将元宝与QQ浏览器并肩部署,就是要打造更轻装上阵的AI入口。长期来看,QBot的目标是占据用户任务启动的“第一步”,而不是仅仅充当一个辅助功能。凭借QQ浏览器和微信的庞大用户基数,腾讯已具备天然优势。接下来,随着多轮对话和多智能体协同功能成熟(如开发者平台已支持多Agent接入),QBot有望进一步扩展生态:用户不仅能在浏览器中写作、搜索,还能调取各类在线服务(小程序、插件等),实现真正的“智能助理+服务”闭环。

展望未来,谁能成为用户开启任务的首选入口,将决定其在AI to C市场的制高点。目前看来,腾讯通过QBot和社交流量赋能,正加速将浏览器打造成全新的AI超级入口,而这一策略能否奏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AI交互方式被普及,围绕“入口”和“任务流”展开的竞争将愈演愈烈,每一次产品升级背后都是对未来用户行为的精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