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Research--2025船舶运输行业噪声职业病危机下的深度剖析

9 阅读6分钟

2025年的船舶运输行业,在蓬勃发展的表象之下,噪声职业病问题正悄然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船员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船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运输规模的不断扩张,船舶噪声对船员健康的潜在危害愈发不容小觑。本文将通过对船舶噪声的产生源、传播特性、危害现状以及防控策略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旨在为船舶运输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据报告显示,船舶噪声是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各种声音的综合体现,通常以声压级(dB)作为衡量标准。航行中的船舶,其噪声水平通常处于80~110dB之间,这一数值远远高于陆地工作环境的噪声标准。而且,船舶噪声的频率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从低频到高频的各个频段。鉴于船舶特殊的工作环境,船员常常需要长时间置身于这种高强度的噪声之中,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患上职业病的风险。

主机与辅机运转噪声:船舶主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在燃烧做功和机械传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持续的低频轰鸣声,其声压级常常超过100dB(A)。而辅机,如发电机、空压机等,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运行时会产生高频噪声。这些主机和辅机产生的噪声相互交织,在机舱狭小的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强烈的噪声场。当船员进行日常巡检和设备维护作业时,近场暴露的声压级甚至可达110dB(A)以上,远远超出了职业接触限值,对船员的听力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螺旋桨与水流噪声:螺旋桨在高速旋转切割水流的过程中,会引发空泡现象,从而产生脉冲式的高强度噪声。特别是在船舶高速航行、重载工况下,低频噪声能够穿透船体结构向舱室传播,声压级可达90~105dB(A)。船员居住舱室和工作间如果临近船尾部分,就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即使在睡眠和休息时段,也难以避免噪声的干扰,长期下来,噪声暴露剂量不断攀升,严重危害船员的身心健康。

通风与空调系统噪声:为了保障舱内空气的流通和温湿度的调节,船舶的通风和空调设备需要持续运行。风机运转和风道气流摩擦会产生宽频噪声。在通风管道沿线及出风口周边区域,声压级普遍处于80~95dB(A)。虽然单台设备产生的噪声看似“可控”,但在多系统协同运行的情况下,叠加效应会使船员日常起居和工作活动频繁区域的噪声水平不容忽视。

工作活动噪声:工作活动噪声主要包括货物装卸噪声、设备维护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货物装卸噪声主要来自起重机、输送带等设备的运行,具有间歇性和高强度的特点。设备维护噪声则包括敲击、打磨除锈等作业产生的噪声,而人员活动噪声包括脚步声、谈话声等。以某拖船80%~85%负荷噪声实测值为例,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差异显著,这进一步凸显了船舶工作环境中噪声问题的复杂性。

船舶吨位与工作环境岗位因素
船舶吨位是影响噪声职业病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大型船舶的噪声水平高于小型船舶。这是因为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更强大,设备更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就更大。同时,工作环境和岗位也是影响噪声暴露的关键因素。机舱、甲板等区域的噪声水平通常较高,而驾驶台、生活区等区域的噪声水平相对较低。轮机员、水手等岗位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往往面临更高的噪声暴露风险。

个人防护意识与措施因素
个人防护意识和措施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噪声职业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显著降低噪声暴露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从业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对噪声危害的认识不足,导致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从而增加了噪声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工作时间与暴露时长因素
工作时间和暴露时长也是影响噪声职业病危害的重要因素。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从业人员,其身体受到的损害会逐渐累积,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例如,一些老船员由于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听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较为常见。

当前船舶噪声防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工程技术局限
在船舶设计建造初期,虽然考虑到了降噪需求,但由于受到空间布局、重量成本等约束,隔音减振结构优化不足。例如,机舱围壁材料吸音系数低、减振基座设计简易,难以有效阻隔和削减噪声传播。此外,老旧船舶改造升级难度大,设备更新与结构改造需要巨额投入和长时间停航,这使得船企的积极性受挫,导致船舶噪声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2025年的船舶运输行业正面临着噪声职业病这一严峻挑战。要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船员的身体健康,就必须深入剖析船舶噪声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船舶运输行业在健康、安全的轨道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