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ursor再三个月,有多出些新的体验

241 阅读4分钟

距离上次输出《Cursor初体验》,时间已经又过去三个月。

上篇文章更新后不久,淘宝购买的共享号不再有效,淘宝退钱我找老板要到信用卡……对的,我已然是Cursor的付费会员,过去3个月,Cursor已经完全代替VS Code成为我的主力开发工具。

大概一个月之前,我接手一个比较麻烦的系统开发,开发这系统过程中碰到些问题让我再生出“Cursor小结”心思,于是有此篇。

我新接手的系统,基于第三方平台提供的API在我们系统中做一些定制化功能。这系统之前已经存在,这次将由我新增两个第三方平台不能完美支持的特性。正式开发之前,前面同事的调研结论是:AI说可以!

基于同事的调研,我接手时所做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熟悉我们自己关于这系统的代码,二是了解第三方平台的运作机制。待对自己代码对第三方平台运行机制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我便开始新特性的开发,开发分作两步:一是搭建主体框架不阻塞前端的进度,二是新特性的补充。

主体框架很快搭好,也和前端快快完成联调。但新特性的补充,却花了近两周时间(最近的更新频次很低,就在于原来周末被我用来写公众号的时间,都花在了打工这件事上面)。

这两周,我具体干活的内容,大概是翻来覆去做这几件事:

  • 问AI我想要的效果是否可以达到;
  • 基于AI的答案稍作修改后整理提示词,带上我代码中的上下文让Cursor帮我生成代码;
  • 我简单看下代码逻辑之后开始测试,测试结果大概分作两类:
    • AI说的完全不对,它所提供的方案,第三方平台压根不支持;
    • AI说的有些对,但具体的效果,不够完美;
  • 基于测试结果阅读文档,更新提示词再尝试。

(上面第3步,在整理时想到,这一项是否可以优化为AI帮我做呢?我现在的答案好像是不太行,因为我想要的效果都需要在第三方平台上面进行确认。但其实一切都只是数据,只要确认输出和预想输出是匹配的就好?对,可以做,但需要时间需要对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格式足够了解。)

如此往复好多遍,当我终于对第三方平台运行机制更熟悉之后,我基于自己的理解为新特性制定一个可实现方案。(当然,方案由我定,但具体的实现,依然是Cursor做的。)

这整个过程,让我对Cursor(AI)的认知,有了以下更新:

  • 让AI帮忙读英文文档,是一个不错的实践,它几乎不会理解错文档中的内容;
  • 大模型的准确性,依赖于训练它的数据,当数据来源有了更新之后,大模型的训练结果却可能没有更新,此时,官方文档的可信度要远高于大模型的输出;
  • 各个模型之间的差异是很有些大的,Gemini几乎已经被我弃用,我更常用的是Grok 3和ChatGPT 4o;
  • Cursor里面Claude3.7和Claude3.5似乎互有优劣,3.5错误3.7准确、3.7错误3.5准确都有发生过;如果生成的逻辑不对,可以换个模型试下;
  • Cursor的tab功能是好用的,在网络延迟没问题的情况下,多次替换某个单词的效率,已经和vim一样快。

前两天排查一个与k8s有些关联的线上问题,即便有AI帮我搞清楚各种名词的含义帮我道出可能的排查方向,到真正需要自己操作时,却依然有无从下手之感。即AI好用的前提是自己对某个领域已经有所了解。

最后,重度使用Cursor再3个月,我关于AI的基础认知并不改变:AI真好用,但自我迭代,可万万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