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的终结终于要来了吗

29 阅读4分钟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的一则公告,让不少职场打工人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

“鼓励弹性错峰休假,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落实带薪年假制度,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看到这句话,我仿佛在深夜加班的办公室里,听到了遥远的春雷——996的终结,终于要来了?

1. 我们的休假,真的能落地吗?

作为一个职场打工人,我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正儿八经地休过年假了。去年年初信誓旦旦地和朋友约好一起出去玩,结果临到出发前,被老板一个“需求紧急”打回工位,年假硬生生变成了“远程办公”。更别提双休了,周六一睁眼,群里就已经@全员: “大家今天早点上线,赶一下进度。”

听起来这次的政策是给打工人撑腰的,可是,政策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有多少公司会真的执行?

公司里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变通”手段规避政策。前几年,国家明确规定“996违法”,但事实呢?许多公司直接来了个“奋斗文化”包装,告诉你: “我们不强制加班,但希望大家自觉奋斗。”

于是,办公室灯光依旧通宵不熄,考核里写满了“加班表现”,工作群在凌晨依然活跃。你敢走得比老板早,就等着年终奖泡汤吧。

这次的政策,真的能破这个局吗?

2. 休息权是“奢侈品”?

从什么时候开始,休息竟然成了一种“特权”?

《方案》里提到了“带薪年休假要落实”,这话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里,休年假跟打仗似的——要看团队KPI、要看上级脸色、要填N个审批表,甚至还要找人替岗。就连周末双休都岌岌可危,一不小心,公司就会整出个“大小周”,让你从五天制变成了六天制。

更可气的是,每次有政策出台,总有企业想歪门邪道绕过去。

比如,当初国家提倡“带薪年假”,结果有些公司学聪明了——

  • 让你休假,但业绩目标不变,结果你还是得在家干活;
  • 休假可以,但得自己找人顶班,找不到?不好意思,假批不下来;
  • 年假可以休,但不鼓励,敢多休,升职加薪就别想了。

这次,国家说要“强化执行监督”,但问题是,监督真的能覆盖到每个公司吗?

3. 996,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

很多人说,加班文化的根源,不是企业,而是市场。你不干,自然有人愿意干。 “卷”是客观存在的,竞争的残酷让每个人都不敢停下。”

但这次《方案》给了我们一点希望。

它不仅仅是在喊“保障休假”,而是从“收入增长”到“稳股市、稳楼市”,甚至关注到了生育、教育、养老等各种压力。换句话说,它想解决的不是“让你少加班”这么简单,而是想让大家有更稳定的预期,有信心敢于休息。

当你不再害怕“躺平就会掉队”,不再担心“休息了就养不起孩子”,不再焦虑“买不起房,供不起老”,或许,996真的可以成为过去式。

4. 未来真的会更好吗?

其实,每一次类似的政策出台,我们这些打工人心里都有点复杂——

一方面,我们真心希望这次能不一样,能让休假真正落地;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敢太乐观,毕竟过去多少次希望最终都成了泡影。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坚持发声,拒绝把“加班文化”当成理所当然,拒绝让“休息权”变成一种奢侈。

政策已经来了,接下来,就看企业和社会的执行力了。希望有一天,我们不用再在朋友圈里转发这些新闻,感慨“又是画饼”了。

愿996,终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