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阅读20分钟

本章知识结构

  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的建立

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南京和武汉两个“国民政 府”,“宁汉合流”。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国民党政府继续北伐,1928年6月,进驻北京、 天津一带。张作霖退回东北,“皇姑屯事变”。12月 29日,东北军“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 旗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建立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 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建立专制统治

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月,《训政纲领》。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闭会期间,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使权力

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呢?

  •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 大的军队和全国性的特务系统
  •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运动,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相互监督、相互告发
  •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成立之后从未遇到过的严峻考验 A.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酷镇压。 B.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C.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 D.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和解散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 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 予、陈乔年、周文雍、陈铁军。。。。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全国党员 57967人,11月统计,锐减1万多人。 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 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1万多人,其中 共产党员2.6万人

在中国革命跌入谷底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旗帜,带 领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进行英勇的抗争。在黑暗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旗帜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 临时政治局常委决定了三件大事:
A.将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B.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C.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卷1,第47页。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的革命斗争:
A.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 导下,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领 导和影响的军队2万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B.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 发,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中心 城市长沙受挫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

9月29日,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在江西永新县三湾 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定了党对 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 队的重要开端

10月7日,起义军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2月11日,中共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再次证明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D.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 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 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一些起义部队在数省边界的偏僻山村坚持下来, 开展游击战争。中国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即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革命的中心在哪里?——城市还是农村?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7年11月,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 农兵政府。1928年2月中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军队与毛泽东 队伍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 红军”

历史证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 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 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沿着这条独特的道 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8年6月;地点:莫斯科
主要内容: A.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 条件的同时,肯定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 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B.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对党的工作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

毛泽东的卓越贡献

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实践上,开创井 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 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理论上,对中国革 命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主要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0-11月)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0-11月)《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 命首创精神

古田会议

时间:1929年12月 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村
主要内容: A.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 原则;
B.阐述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明党内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办法
C.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 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D.提出红军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意义:A.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的原则,创造性地 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 魂,是人民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对中国革命 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意义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反“围剿”原因: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 的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

1930年10月-1931年7月,毛朱指挥,贯彻积极防御 的方针,“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 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2年取得第四次反围 剿战争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 也取得重大胜利

土地革命: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 1931年2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 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 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

毛泽东和邓子恢等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 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 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 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 少、抽肥补瘦

国统区的革命斗争: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 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 作品和社会科学论著及译作,对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 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茅盾的小说《子夜》,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 的《生活周刊》等都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极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 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都得到发展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 西瑞金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 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尝试。 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在一定程 度上加强了对被分割状态的各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

中华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采取的措施:
A.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夜校、 补习学校、识字班、半日制学校;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培养各 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工农群众开始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B.重视廉政建设和司法建设。1934年,建立审计监督制度。 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苦难深重的中国人 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 开,“左”倾错误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 国革命遭到严重挫折

“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海)扩大会议,补 选王明为中央委员,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使得左倾错误 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达4年之久
A.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错误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处理
B.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
C.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对 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 的规律不甚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 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刘少奇等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 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 会(赣南会议),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 方面军总司令、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剥夺了毛泽 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宁都会议)错 误地批评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 1933年初,临时中央政治局无法立足上海,转移到 中央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方针政策

“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
A.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权党的 力量几乎丧失了100%;
B.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败,不得不退出 南方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C.项英、陈毅等率领中央根据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 南方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历史经验表明——革命政党和革命人民,总是要 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 能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 8.6万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

长征初期,原来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突围和战略转移时,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1934年11月底,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 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挥员,促使他们对“左” 倾错误领导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 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主要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 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后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 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历史意义: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 题的新阶段。 特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长征: (1-3月)四渡赤水(以少胜多),(5月)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主导权; (5月)强渡大渡河,(5月)飞夺泸定桥,(6月) 翻越夹金山(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汇 合;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分裂。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

11月初,在甘泉地区同陕甘根据地的红十五军团 会合,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 省的长征结束;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 一方面军会师;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 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 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 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长征胜利的意义:
A.长征的胜利,极大的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 的成熟。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 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B.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 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 队、长征是播种机

C.长征的胜利,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 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 负着民族的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 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D.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 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 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密切团结的精神;仅仅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抗战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端正思想路线,纠正错 误,毛泽东、党中央用很大的力气总结历史经验,加 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系统说明了党的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争论, 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 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 则,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 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作了系统阐述, 在理论上武装了全党,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本章党的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

  •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起义
  • 1928年,党的六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 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
  •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军事和组织,生死攸关

本章小结

  1.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 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
  3. 为什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 “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5.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6.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7. 什么是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