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BI,为什么还需要低代码做数据管理?

80 阅读3分钟

普遍认为,BI(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的概念最早由Gartner公司提出,简单可理解为基于现代企业经营理论与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对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处理,最终辅助商业决策的企业服务解决方案。

现在,低代码开发模式正在成为新型企业应用开发的主流模式,低代码的出现,给BI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路径。 

企业数据应用的现状和痛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数据贯穿企业运营,助力精准决策。但企业数据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无法发挥数据真正的价值,以下是企业常见的问题:

(1)大量数据线下管理

线下管理需大量人力与时间,Excel文件等数据迁移繁琐且协同编辑易出错,导致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地线上流转。

(2)数据报表加工依赖人工

实际业务场景中存在大量业务报表和管理报表,由于业务和政策经常性调整,IT系统很难及时响应满足,业务部门被迫使用Excel手工加工处理数据。在一些集团性企业、金融监管类企业,随着数据量和业务复杂度的提升,数据上报压力激增。

(3)数据还未能形成实时有效的资产

线下和BI填报式数据管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果上报的问题,但由于数据离线,业务部门经常需要导入导出原始台账进行加工,数据难以做到实时化、资产化。当业务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和问题追溯时,数据难以有效支撑。

(4)数据无法民主化的使用

基于BI的数据分析在数字化转型中已经产生一些成效,但是通过BI工具较难实现数据的集成使用。我们需要让数据被业务用户更广泛地使用,除聚焦在企业经营层面外,能从业务执行层面通过数据分析更敏捷地洞察业务问题、改善业务流程。

常见数据管理方案及局限性

图片

图片

低代码实现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低代码平台作为数据产品化的重要工具,在技术趋势上逐步从【开发工具】往【数用一体】的方向演进。 各低代码厂商产品也在围绕数据集成、数据沉淀和管理等进行进一步能力提升。从场景上,低代码覆盖了数据线上化、数据模型管理、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分析与报表等全场景,结合低门槛、易扩展、细粒度权限、集成与自动化等能力,逐步成为企业数据应用的一站式平台。 ****图片

引用《艾瑞咨询报告》

(1)低门槛可视化,人人都是数据公民

图片

(2)可扩展的公示规则和业务编排,满足各类复杂计算

图片

(3)一站式数据集和可视化分析,打通数据产生/集成/使用分析

图片

(4)CDH架构的大数据底座,满足进阶数仓管理和数据开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