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
在十种不善行为中,杀生被视为最严重的一种。杀生,即是对有情生命,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心怀杀意并断绝其生命。为何杀生的罪业如此深重?这源于众生对生命的珍视。为了生存,他们甚至愿意承受各种痛苦。据《大智度论》所述:“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这意味着,为了活命,人们宁愿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不惜接受残酷的刑罚和折磨。因此,我们深刻理解了杀生为何被视为如此严重的罪行,其后果也必然是极其可怕的。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阐述,无论我们对何种众生下手,都会招致五种苦果的报应:首先,我们的生命将短暂而多舛;其次,我们将经常陷入恐怖与不安之中;再者,我们会面临众多的仇敌;此外,死后我们将堕入地狱,遭受无尽的痛苦;最后,即便从地狱中脱身,重新获得人身,也必将面临短命与疾病的困扰。因此,现今许多人时常感到恐惧与不安,怨敌环绕,自身也种种不顺,这些种种遭遇都与前世所犯的杀生之罪密不可分。
在我们藏地,常有人感慨:“尽管我修行不够精进,但这一生从未故意杀生,这便是我得以人身的最大价值。”许多道友在皈依佛门或出家后,虽无法亲手杀生,但即便平日修行稍显懈怠,偶尔造业,只要此后能戒杀生,便已足矣。因此,了解杀生的严重性至关重要。如今许多人轻视杀生,认为人吃老虎理所当然,却对老虎吃人难以接受。然而,我们每天都在吃众生,众生吃我们也同样不可避免。每个有情的生命都同样珍贵,只是因为我们能言,它们无法言说而已。
关于杀生,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将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这种杀生行为是受到嗔心的驱使。另外,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穿戴需求而猎杀野兽,则是贪心所致的杀生。如今,这种杀生行为极为普遍,许多人每日都离不开肉类,因此,菜市场、肉联厂等地每日都在进行着杀生。
这种肆意的杀业已经使世界变得愈发危险。天灾人祸不断,地震、海啸、火灾等灾害频发,其根源在于人类行为的放纵。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使用机器大规模地杀害众生,其程度之深广,远超以往任何时代。
这种血腥行为已经让这个世界不堪重负。因此,我们遭受各种灾难的侵袭成为必然。若人类再不停止这种恶行,未来的日子恐怕将更加艰难。这不是谁的授记或预言,而是因果轮回的铁律。
三、由于对善恶因果的无知,有些人会为亡人杀鸡宰猪进行祭祀,或者错误地认为杀生是善业。这些行为都是痴心的驱使所致。根据《正法念处经》的描述,这些由贪嗔痴引发的杀生行为,无论受到何种烦恼的牵引,只要杀害了众生,就必然遭受痛苦。正如《诸经要集》所言:
“戏笑杀他命,
悲号入地狱……
亿载苦万端,
伤心不可录。”
这意味着,那些欢欢喜喜地杀害众生的行为,最终只会以痛苦哀号的方式堕入地狱。在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所受的痛苦之深重,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现今,许多人的邪见深重,一旦心生邪念,便肆无忌殮地造下种种罪业。特别是在杀生方面,他们全然不惧来世的果报。然而,《灌顶经》中早有警言:
“以邪见杀害众生,
会引来千百万魔众的侵害,
最终必定堕入地狱,
亿万劫无法逃脱。”
可悲的是,如今许多人对此并无切肤之痛,一提到地狱,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怎么可能呢?”这无疑与他们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
有些人误以为,只要自己没亲手杀生,就无需承担杀生的罪业。但事实上,无论我们地位高低、力量大小,每个人都曾无意间杀过生。例如,夏日外出时,我们脚下所踩死的小生命就难以计数。
在汉地的《毗尼日用》中,有行步不伤虫蚁的咒语。每天清晨未起床时,我们只需默念数声佛号,随后念诵偈颂:“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接着念咒三遍,然后踏地而行,便可避免误伤生命。
尽管如此,《俱舍论》及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仍指出,罪业有积与不积之分。我们无意中踩死的小虫,属于作已不积业,其罪业并不深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当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造下不必要的罪业。
然而,若你明知杀生的恶果,却因自身畏惧而怂恿他人为之,此种罪业深重。上师如意宝在讲解《前行》时曾提及,“文革”时期的藏地,部分未闻思的出家人丧失人身自由,面对被逼杀生之境,他们坚守出家人不杀生的戒律,却转而要求他人代为执行,此举显然缺乏合理性,暴露出其缺乏因果正见。事实上,即便你未亲手杀生,但若以间接方式损害了众生的生命,最终也难免承受苦果。
梁武帝的例子便是一个生动的佐证。据《水镜回天录》记载,他曾经询问志公禅师自己的寿命,禅师则以塔的损毁为喻来回答。在志公禅师圆寂后,梁武帝果然依言建造了一座木塔。然而,他后来认为木塔不够坚固,便将其拆除,计划改建为更加稳固的石塔。就在此时,侯景造反夺权,将梁武帝囚禁于台城,最终他在那里因饥饿而死。
许多人听到这个故事后,认为梁武帝一生虔诚信佛、广行善举,对佛教的贡献卓越,却未能得到善终,从而对佛教产生了误解。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梁武帝的命运实际上也受到他前世业力的影响:他前世是一位修行者,长期在山洞中闭关修行。
当时,这位修行者养了一只猴子,这猴子既顽皮又通人性。每当他坐禅时打瞌睡,猴子便会弄出动静,将他唤醒。随着他境界的提升,每次刚一入定,猴子误以为他又睡着了,便故技重施,试图干扰他。久而久之,他对这只猴子产生了厌烦。有一次,在准备入定之前,他干脆将猴子圈到附近的山洞里,用石头堵住了洞口。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一入定便是数日之久。在他闭关期间,那只被堵在山洞里的猴子因饥饿而死。由于他具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因此来世转生为皇帝,并热爱行善。但遗憾的是,由于他在前世将猴子堵死在山洞里,最终自己也落得被侯景囚禁在台城,因饥饿而死的悲惨结局。这便是因果报应的循环,毫厘不爽。
《杂譬喻经》中记载了一个案例,深刻阐释了这一道理:曾有一位上师,他的一位施主以杀猪为生。上师长期接受施主的供养,虽知杀生不善,却因顾及施主情感而从未劝诫。后来,施主的父亲死后成为河中水鬼,因生前杀业深重,备受砍割之苦。
一次,上师乘船过恒河时,水鬼现身并拉住船只,要求将上师投入河中才肯放行。船夫询问缘由,水鬼愤然道:“我家一直供养这位上师,然而数年来他从未提醒我杀生之过,致我今日受此惨报,我深感怨恨。”
船夫理解后,对水鬼说:“你仅因杀生便遭受如此痛苦,若今日杀戮出家人,果报将更加可怕。”水鬼虽知此理,但愤怒难抑,提出条件:“除非你们为我布施修福,并呼唤我的名字作回向。”
船上众人应允,水鬼遂放手。上师登陆后立即念经回向,船夫等人也一同修福回向,最终成功遣除了水鬼的痛苦。
由此可见,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在发现熟人的不良行为时,都应提出劝诫。当然,是否接受劝诫是对方的选择,但作为我们而言,既然洞悉因果报应,就应尽责告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若施主以杀生所得的血肉供养上师,而后者不仅不制止,反而欣然接受,那么上师与施主都将因此承担杀生的罪业。同样,《楞伽经》中也提到:“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这句话告诫我们,无论是为了私利而杀生,还是为了购买肉类而付出金钱,这两种行为都将导致深重的罪业,死后将坠入号叫地狱。
过去,藏地确实存在一些不良习俗。对于那些渴望进入藏地求学的汉族道友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吃肉的过失,并逐步改正这一不良习惯,以避免造下罪业。如今,许多人仍保持着吃肉的习气,然而,《入楞伽经》中明确指出:“肉并非美好之物,它不清净,只会滋生罪恶,败坏功德。”
当然,一下子完全戒除吃肉对某些人而言可能存在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尽力减少吃肉,这对我们自身的益处将无法估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去在家或结婚时,是否有过杀害众生的行为?如今是否已经忏悔?若未忏悔,即便是间接杀生的罪业,也将在后世承受其恶果。因此,我们务必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