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的30分钟日记中,有提到“成人状态”这个概念,其中一位读者对这状态的定义有些好奇,我在当时给予回复:Emmm……这个定义好像大概算是“就事论事只对事不对人,即便对人也不带情绪,就客观理智”啦。待我今天翻翻书再结合自己看过这个概念后一年多的经验,看看能不能输出一篇更新哈。
后面两天,除《权利的游戏》之外,我其它的看书时间都围绕着“成人状态”这个概念进行: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再看一遍,重新翻阅《人间游戏》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部分,再翻了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成人状态”这个概念,我最先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知道,当时看不太懂,于是逼着自己看完《人间游戏》。《人间游戏》,是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的定义来源,这三种状态,更多作用于我们和其它人的沟通中。《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当中并未有相关介绍。
《人间游戏》中,对这三种状态的定义是这样的:
伯恩将早年形成的神经网络称为儿童自我状态。一旦激活了其中一个,我们就会表现得像儿时的自己。有一部分神经网络代表的是我们内化了的养育者,当我们体验到它时,伯恩将之称为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就会像父母或者承担父母角色的人那样思考、感受和行动。以非情绪化的方式处理此时此地事宜的自我状态被称为成人自我状态。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我们客观评估现实,并基于事实做决定,同时确保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的情绪或观念不会污染这一过程。
1、每个人都曾有父母(或父母的替代者);每个个体内部都带着一套自我状态,它们会复制父母的自我状态(如同他们感知到的);在特定情形下,这些父母自我状态会被激活(即外在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
2、如果适当的自我状态可以被激活,每个人(包括儿童、智力落后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客观地处理资料的能力(即新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有成人自我状态”。
3、每个人都曾比现在的自己年幼,他的内在携带着来自早年经历固着下来的遗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遗存会被激活(即古老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
今天的再次阅读,纠正了我之前认知的局限。首先这三种状态,更多作用于人与人沟通时,它们随时可以互相切换,切换的速度并不一定,可以是下一秒,也可以是几天之后;其次,这三种自我状态,是我们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并不需要一直追求所有沟通都处于“成人状态”。
“儿童”中存在着直觉、创造力、自发的驱动力和乐趣。
“成人”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它加工数据,估计可能性,对有效地应对外部世界来说必不可少。它也会经历自身的挫败与满足。例如,横穿一条繁忙的公路,需要加工一系列复杂的速度数据;在估计结果显示安全到达马路对面的可能性很高之前,行动被延缓。类似的成功估算带来了满足感,滑雪、驾驶飞机、航海及其他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有一部分也在于此。“成人”的另一项任务是管理“父母”和“儿童”的活动,并在二者之间进行客观的调解。
“父母”主要有两项功能。首先,它使个体能够像真实儿童的父母那样有效地行动,从而促进人类种族的生存。这方面的价值在儿童养育中得以体现,在婴儿期便失去双亲的人与在青春期前家庭并未破裂的人相比,似乎过得更加艰难。其次,它做出了很多自动化反应,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事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它就是这样做的”。将日常事务交给“父母”,可以使“成人”免于大量琐碎的决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人格的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只有当其中某一种自我状态扰乱了健康的平衡时,才有必要进行分析和重构。否则,在丰富而高效的生活中,“父母”“成人”和“儿童”都有资格得到同等的尊重,并拥有合理的地位。
《人间游戏中》,将两个人A和B的互相交流做了分类。由于各自都有三种自我状态,所以AB之间的交流可能有9种模式(不考虑书中所说的隐藏的模式),其中最好的对话,是“成人”对“成人”,其次是“父母”对“儿童”,而其他模式的交流,都可以算作是一种“游戏”,一种不利于关系和谐的沟通方式。
比如A在“成人状态”下向B咨询一个问题,B并不给予直接回复而是说:“这个你都不会么?”此时的B,就是以“父母状态”回应,而之后A的回应,可以有以下形式。
“成人状态”:“对啊,这个问题我自己去查了资料,依然还是没有很理解,所以向你请教一下啦。”在我们的成语中,“不卑不亢”描述此回应正合适。
“儿童状态”:“哦,好吧。”但内心可能会想:“你会这个很了不起么?不说就不说,我去问别人好了。”
“父母状态”:“你算老几啊?老子就是不会。”
上面的示例,是我在工作中遇见过的情况,我曾经多次碰到请教问题的第一回答是“这你都不会么?”而当我以“成人状态”应对时,往往能够获得不错的沟通结果。
《人间游戏》对三种自我状态的解释会很有些抽象,我第一遍阅读时懵懵懂懂(再一次夸夸自己,第二遍阅读时,我感觉自己懂得更多些啦^.^),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解释,会清晰一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书,以讲故事形式阐述心理学概念,很好阅读也很易懂。于是建议阅读原书,于是关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内容我在此处不做摘抄,只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儿童状态”,我理解到的,更多是一种顺从与服帖,它来自于我们小时候的体验:反抗不了大人就乖乖听话。
“父母状态”,算是“儿童状态”的对立面,它代表着控制、批评、愤怒与严厉。
作为成人,我们不能一直以“儿童状态”或是“父母状态”与人沟通,这是并不理想的沟通方式。当然,《人间游戏》中也说,如果A一直处于“儿童状态”而B一直处于“父母状态”,那么AB的沟通,也可以是顺畅的。
进入“成人状态”,是苍鹭一直鼓励蛤蟆先生去做的一件事情,是心理咨询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让蛤蟆先生更好地认识、接纳自己,然后更理智、知性地与身边的朋友沟通。
以下内容,来自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做一点点调整):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虽然三种状态都必不可少,但只有在“成人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当进入“成人状态”,你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难的原因,是因为进入“成人状态”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当然,我认为此处作者用“艰辛”二字会有些夸张,其实“成人状态”在工作环境中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不对,再深想一想,有一些很容易进入“父母状态”或是“儿童状态”的人,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做出改变,确实需要“艰辛”努力。)
最后,结合书中内容以及我从工作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我认为“成人状态”,是一种稳定态,是情绪稳定,是客观严谨,是包容大度,是理智冷静;当对方以“成人状态”与我们交流时,我们不会觉得对方咄咄逼人,也不会认为对方不可理喻,我们所感受到的,该是“如沐春风”或“心折折之”。
最后,请允许我用以前已经理过的一个亲身经历作为本篇的结尾(链接在此处):
有一天,我和一位哥哥就谁删了公用电脑上本不该删掉的东西有一番交谈。
“我前天看的时候还在的,不是我弄的。”
“我昨天是用了电脑的,但是我只是看了一下 ,并没有操作的。”
来回好几次的“不是我,我没有”后,杰哥用平缓的语调打断我们:“谁删了这个不重要,让我们看看怎么把它找回来吧。”
杰哥当时,便以“成人状态”与我们沟通。我对杰哥的佩服,一直持续到十年之后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