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区的奇山所城,奇山所的出现是始于明朝初年,距离现在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根据《明史》记载,在明朝的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的侵扰,朝廷曾经下令,在沿海地区设置了卫所机构,卫所是一种军事机构,每个卫所都建有城池。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片古建筑群,就是烟台奇山所的遗存,卫所的士兵来自各地,实行世袭制,在这屯田种粮过日子。奇山所规模较大,为千户所。所城位于烟台山的正南约1000米,面积越有1平方公里的样子。
烟台山烽火台是烟台山最早的建筑,他始建于1398年,也就是明洪武三十一年,在烟台奇山脚下设立奇山千户所的同时,在北山的山顶修筑了烽火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修建烽火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倭寇袭扰,一旦遇敌来犯,昼生烟,夜举火,向所城传报敌情。人们时常看到有缕缕青烟从烟台山直冲云天,日子久了,也就有了烟台这个名字了。说起来,烟台在早期也只有这处具有城市萌芽性质的地方,而这也就仅仅是个有城无市的兵营和居住区周围除了几个小渔村,其他都是荒野和农田。实际上,烟台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样子应该是从1861年开埠以后。烟台开埠初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烟台山和大庙,也就是天后宫两个区域,向周围扩展。
烟台开埠后,最早在烟台山上构筑领事馆的是英国人。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17国先后在烟台建立领事馆。在烟台山下和滨海岸畔建设官邸、别墅、开办洋行、银行、邮局、教堂、医院、学校和俱乐部等娱乐设施。这里逐步形成了领事馆和外国人聚居区。在烟台山下相继开张的洋行也给烟台带来了洋行一条街。今天,这条街仍叫着上世纪初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海关街。几十座欧式建筑都还完整地保存着,尽管里面的内容已是五花八门。那时涌入烟台的,除了外国人、外国领事、传教士、商人以外,还有众多的外国士兵。他们经常要到海岸路朝阳街上的酒楼就餐,而且在这一带还有专门的酒吧和俱乐部供他们休闲娱乐。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海军的亚细亚舰队几乎是年年都定期开到烟台演习和避暑。每到夏天,从毓璜顶的山上远望烟台港,能看到里面停泊着大量的美国军舰。多的时候一数足足三十多艘,士兵常常也是三四千人。1865年,英国人在烟台山下建起芝罘俱乐部。
现在看到的建筑是1931年重修的,也称烟台国外总会。是专为在烟台的外国人和侨民建立的公共娱乐场所。俱乐部紧邻大海,位置优越,现基本保存完好。1870年这里建起的保龄球馆,是亚洲的第一所保龄球馆。
为满足外国人娱乐的需求,从起初传教士在教堂里放些无声电影,到后来在朝阳街上建起了第一所有声电影院,金城有声电影院。
当时的烟台人更乐于去的地方是天后宫,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大庙。
烟台天后宫最早修建于明代,人们俗称它为大庙,是一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清雍正年间,人们集资把供奉妈祖的三间草屋扩建,1850年又重修过一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仅存的就是这座古戏台了。
19世纪中叶,烟台就已经成为北方重要的商贸码头。各路船帮商贾在烟台修建同乡会馆多达二十余处。19世纪八十年代初,越来越多来烟台经商的福建人开始酝酿再建一座高规格的独领风骚的天后行宫,并商定建筑材料和构建全部在福建采集加工制作,在船运烟台由福建工匠组装。从1884年开工后,福建船帮年复一年前仆后继,在22年的时间里,终于把一座原汁原味典型的闽南建筑运到烟台。整个建筑由山门、大殿、后殿、戏楼、厢房五部分组成。院落宏大,气势不凡。这座天后行宫也叫做福建会馆,曾被誉为当时的鲁东第一建筑。今天在山东保存最好的天后宫呢,就是烟台的福建会馆。
烟台开埠之后,商业一天天繁荣起来。天后宫南面原来的小路逐渐扩充成为一条大街。这就是烟台人熟悉的北大街,它也是烟台的首条商业街。这时的烟台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商家店铺。药房、绸缎庄、钱庄、银楼、造钟厂、作坊、客栈、茶庄等达到千余家。1934年出版的《烟台威海游记》中,记载了曾经游历很多城市的天津教师郭兰生对烟台的印象。烟台居住最宜。外国人称为卫生口岸。这就是烟台的主要特点。无论大街小巷,皆用洋灰铺道,平滑如底。汽车往来,无有尘埃之飞扬,在北部都市中堪称第一。作者当时从天津乘船到烟台,下午四点半开船,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到烟台。郭兰生写道,水深面宽,可泊大船。在船上四望,烟台的芝罘、毓璜顶、东山等,历历在目。
烟台开埠后,城市人口也在快速地增长。据统计,开埠十年后,专门从事各类行业的人员总数已经达到了三万多人,其中,外国人几百人。到清朝末年,烟台发展到近十万人。港口与工商业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着更多的人到烟台来定居。到了1933年,烟台人口超过了十万人。
近代烟台的建筑,除了欧式的和中西合璧的小楼以及传统中国民居外,还有一种特色的海草房。
海草房是近代烟台沿海村庄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即用海草扇盖屋顶的房子。由于滨海和岛上冬季寒风凛冽,夏季闷热潮湿,渔民们便就地取材,利用海草和其他材料,建成既能保温,又隔潮湿的房子,最终形成了海草房。
随着人口的增加,烟台的城区范围也逐年扩大,以烟台山为中心,呈扇形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展开。
1907年5月12日,时任登莱青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的何彦昇,在华商们的支持下,搞了一次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的承建工程。工程共耗银6万8千余两,历时一年多。这次承建工程规模之大,是烟台开埠以来未曾有过的。
在1866年,东海关就设立了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驻烟台的各国领事馆及其相应机构的商务信件。烟台也成为北方乃至全中国最早兴办近代邮政的城市之一。1878年7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7月24日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烟台东海关9月6日开始发售。此外,烟台还铺设了海底电报电缆,有到上海、大沽、青岛、威海和旅顺五条。开埠不仅传进了西方文化,国内各地的艺术、风俗,逐渐在这里落根。从19世纪末,往来北京、天津、上海的京剧名角们常路过烟台。像著名演员荀慧生、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等都曾来这儿唱过戏。
像京剧曾经在北方是非常盛行,当然京剧是从北京兴起,在天津、济南、潍坊、烟台都是它的大码头,而烟台这个码头是不好唱的。当年很多著名的京剧演员到烟台去,能够在那儿唱着,那说明他的道也是非常深的。
1927年,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在烟台创立梨园工会,这是烟台票友成立的戏剧界群众组织。周信芳任会长,那时,烟台的京剧演出活动遍及城乡,每逢节日庙会均有名角演出活动,烟台被誉为京剧码头。爱听京剧的烟台人,同样也孕育了令人称道的饮食文化。作为鲁菜两大代表之一的烟台菜,烟台菜是烟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形成了一个招牌而逐步走向了全国。
烟台菜还沿着海路西进京师,让老北京人也大饱了口福。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梁石秋,一生写了很多谈吃的文章。里面有大量关于烟台菜的描述。他没有到过烟台,对烟台的印象来自当时北京的烟台菜馆。据福山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烟台人就进入京城,将烟台菜带入了北京。
过去在北京,尤其是在从清末开始,清末到民国时期,有一句话,叫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这个福山啊,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烟台福山那个地方,而是指我们福山的那些厨子们,你要想吃好饭,在围着烟台厨子转。北京的很多著名的,比如说八大楼,像一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东兴楼等等,都是以做山东菜、做鲁菜、做福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