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生成:图像采集——计算机视觉期末复习一

33 阅读4分钟

图像采集与成像原理

相机的构成

  • 光学部分:负责光线的聚焦和成像
  • 传感器部分: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 内部图像处理部分: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生成最终图像视野
  • 相机覆盖的范围,决定了成像的广度

CMOS与CCD相机

  • 传感器发展:传感器发展
  • 工作原理对比
    • 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逐行传输电荷
    • C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每个像素点独立放大信号

成像系统

  • 物体上每个点发出的光线发射到传感器的每个像素上,形成图像

image.png

小孔成像

  • 描述了光线如何从物体经过小孔投射到传感器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参数

  • 焦距:小孔与传感器平面之间的距离,影响成像的大小和视角
  • 孔径:小孔的直径,影响进光量和景深

光的波粒二象性

  • 光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孔径大小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和衍射现象,是不是我们把小孔做的越小越好呢?画面是不是会变得更加清晰锐利呢?
  •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粒子,也是波。小孔越小,衍射现象越严重:

小孔相机的数学模型

  • 齐次坐标:引入齐次坐标简化2D到3D的转换
  • 相机矩阵P:描述了3D世界点到2D图像点的映射关系

坐标系变换

  • 描述了世界坐标系、相机坐标系和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透视投影与正交投影

  • 透视投影: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物体距离影响成像大小
  • 正交投影:成像缩放比例不变,适用于特定条件下的成像

镜头成像

不同尺寸小孔成像的结果

小孔太小,那么会产生光的衍射,导致成像的模 糊,而且信噪比很低,导致图像的噪声较大。

如果小孔太大,同一个像点的光会来自于多个物 点,也会导致图像的模糊。

只有在两者之间某个平衡的尺寸,才能让成像既 比较清晰,又具有较低的噪声。

  • 薄透镜模型:描述了光线通过透镜的聚焦行为
  • 相似三角形原理:用于计算成像大小和位置

image.png image.png

景深

  • 描述了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成像的清晰范围
  • 影响因素包括光圈大小、物距和焦距
  • 景深范围大时,画面会显得更加清晰
  • 微距拍摄:当拍摄距离很近时,画面背景的模糊感非常强,主体很突出。
  • 光圈值=镜头的焦距除以光圈口径。
  • • f-number = f / D, D是镜头的直径
  • • 光圈值越小,光圈口径就越大, 进光量也越大,景深越浅
  • 根据景深计算公式,景深是和光圈值大小成线性关系的,光圈值越小,光圈口径越大,景深越小。
  • 与物距成二次方关系,所以物距越远,景深越大

image.png

真实镜头的缺点

薄透镜模型的两个基础假设可以推导出要求透镜没有厚度,一般是把多个镜头组合到一起,互相补充, 从而形成一个透镜组,不管是单反上的复杂镜头,还是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上的镜头,都是透镜组

  • 色差: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不同,导致成像色彩失真
  • 球差:非理想透镜引起的成像模糊
  • 薄透镜模型中,假设平行与光轴的所有光穿过镜头后会对焦到一点。这其实是要求镜头的剖面是一个双 曲线。 • 但是实际上镜头并非双曲面,大多数是球面的,因此光线穿过后并非对焦到同一点,这就会导致画面的 模糊。

视场角(Field of View)

  • 描述了镜头能够覆盖的视角范围
  • 影响因素包括焦距和传感器大小
  • 扩大焦距的效应非常类似于对图像进行裁剪:

image.png

image.png

曝光控制

  • 快门速度:控制光线照射传感器的时间
  • 快门用于控制入射光照射到传感器上的时间,运动模糊:快门速度不够快时,拍摄的图像会模糊、拖尾
  • 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
  • 光圈用于控制镜头的通光面积
  • 不同焦距的镜头,通常用f-number来衡量光圈的影响
  • f-number = f / D, D是镜头的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