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是一本既有经济学深度,又兼具文学特色的书。作者是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和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分为四册。下面分别是四册书籍的主要介绍:
-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主要通过经济学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逻辑的现象和问题。有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仔细探究起来发现会有关联。
-
比如教师和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这一章,说明有利益就可能触发违反道德底线的事情,比如作弊。主要看作弊的代价和以此带来的收益。
-
比如罪犯都去哪了?主要讨论美国20世纪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原因。全文主要阐述人们经常认为的新型的治安策略、灵活的强制管制和良好的经济形势都是不是犯罪率下降的最好原因。最后论述原来是堕胎合法化,导致很多对未来可能成为罪犯的胎儿因母亲各种对未来抚养胎儿程悲观态度而堕胎,产生罪犯的人减少导致了犯罪率下降的原因。这一章的主要启示是,犯罪率下降并不仅仅是执法和刑罚的结果,而可能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此外,这一章还强调了数据分析和对现象背后的隐藏因果关系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
比如怎样才算完美父母?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能够有较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关联言传身教给孩子。最主要是对孩子的成长关心、负责。
-
-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进一步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彻底升级读者的思考方式。书中几乎讨论了生活中的所有话题,包括婚恋、教育、节食、戒烟、工作、音乐、休闲、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经济预测、体育赛事等,但都不是从人们熟知的角度入手。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读者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
- 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了解动机,或者解读动机,是看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 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没什么比数据的纯粹力量更能有效地拨开层层迷雾、化解矛盾了,尤其是针对能激发情绪的热点话题。
- 传统观念常常是错误的。盲目接纳这些观点会导致粗糙、破败甚至危险的后果。
- 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人们很容易猜测二者存在着因果关系。
-
《魔鬼经济学3: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不同寻常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教授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思考,即如何做出魔鬼式思考。书中涉及商业、慈善、体育、政治等多个话题,旨在提供解决问题方式的全新蓝图,帮助读者改变生活甚至改变世界。
-
设计正确的诱因机制:
■ 1.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
■ 2.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
■ 3.注意人们的反应,如果这反应使你惊讶或沮丧,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 4.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
■ 5.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
■ 6.要知道,总是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请你为他们的机智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的贪婪,哪怕这样想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疯掉。
-
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如何去说服一个人
■ 1.与我无关,都是为了你。与对方产生公鸣
■ 2.别以为自己自己的论点是完美的。理性说明存在不足之处
■ 3.要肯定对方论点中的合理之处。
■ 4.把辱骂留在自己心里。
■ 5.以故事作为切入点,作为更有效的说服手段
-
放弃的好处:放弃是魔鬼式思考的核心。如果这个词依然令你恐惧,那么让我们用“放下”一词代替吧。放下那些折磨着我们的传统认知, 放下束缚着我们的人为限制,放下对承认不知道的恐惧,放下指使我们把球踢向球门一角而非中心的习惯性思维,即便踢向中心的命中率更高。
-
-
《魔鬼经济学4》则是一本精选集,展现了列维特和都伯纳的有趣大脑和他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读完本书后最大的体会是要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同时感受到经济学的强大,它不仅仅是研究经济的,厉害的经济学家能从各种数据中找出隐藏的规律,从而产生收益。同时经济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过程中问题定位分析类似,都是找出关联因素,保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一验证这些因素,然后逐一排除,逐一验证。
相关精句摘抄:
-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名言:"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却无权拥有属于自己的事实。”你若执意认为水的化学式是HO2而非H20, 那么早晚会有人证明你是错的。
- 人们往往把过多注意力放在了实际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上。机会成本是指你在某事上每花一分钱或一个脑细胞时所放弃的利用它们的其他机会。实际成本通常容易计算,而机会成本的计算更难。
- 我不指望你们十全十美,但我希望你们精益求精。
- 锚定效应,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这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早上喝豆浆时,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要不要加鸡蛋”,“加”与“不加”即是“锚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锚定”。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锚定效应在起作用。
- 从众心理。 对社会科学了解越多,我们就越明白人虽然重视独立,实际上却几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从众行为驱使。
- 利益最大化要求将某项行为的边际成本设定为等同于其边际效益。假如几乎所有信件都贴有邮票,百分百准确地检查每封信所产生的效益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让未贴邮票的信件通过有其道理。(同理也适用于纠查乘火车逃票的人。)
- 读书的谎言,即所谓的声誉谎言,也就是你所计较的是其他人对你的看法。在人类撒谎的众多原因中,我一直认为--相对于为获益、避祸或脱责等原因撒谎--声誉谎言是最有意思的一种。
- 多数人不擅长风险评估,他们总是夸大引人注目的低概率事件,而忽视更加司空见惯、稀松平常(却有着同等危害性)的事件。某人对恐怖袭击和疯牛病的担忧程度可能甚于世间一切, 但实际上她多担心心脏病发(并因此保重身体)或担心沙门氏菌(并因此把切菜板彻底清洗干净)反而更有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