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枫在蚂蚁的四周年

7,170 阅读18分钟

image.png

入职四周年了,在蚂蚁这所大学“本科”毕业,开始“读研”生涯,以后就是「师姐」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回忆过往,回归初心。分享一些经历出来,感恩成长为今天的依枫。

缘起前端,加入蚂蚁是必然

我是依枫,17 年 6 月毕业,工作 6 年。本科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读研期间研究人工智能 NLP-文本情感分析。

最早接触前端是因为大三时学习「当年最好的语言」PHP,第一节课【表单应用】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 HTML/CSS/JavaScript,感觉很神奇,然后我就跑偏路子只学前端了🤣。大三暑假在京东分部(那时候还叫1号店)实习做了那一年的校招网站,成就感满满。

读研做了 2 年算法,日常就是看论文、做实验...定个半夜的闹钟起来看实验结果,有问题赶快调参数重跑模型,训练模型通常要 3h+。所以回想前端「改改立刻就能看到效果」、「离用户很近」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于是心里暗下决心:毕业了想继续做前端。

再次接触前端是研一暑假的实习,也就是那个时候认识了 @云冈(真正意义上带我成为前端正规军的师父),甚至还学会了 ECharts。

学生时代有个梦想,一定要到这个行业国内最顶尖的地方看看(还真不怕你们笑话),所以对我来说,加入蚂蚁是必然。无奈校招面试时错过了阿里的笔试,第一份工作去了上海的美团点评。后来 19 年底回成都换工作,在 @云冈 的推荐下加入了成都蚂蚁,来到了梦想中的地方。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

加入蚂蚁时,我是一个和主管异地的同学,除了业务合作同学外,前端只有我 base 成都,前端团队同事们都在杭州。工作年限短如何顶住业务压力,如何跟异地主管做好有效沟通,都是挑战。当时刚好看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给了我指引。

以终为始,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对业务和团队的价值是什么?我需要哪些努力和成长?入职的前两个月,在主管 @轩与 的帮助下想清楚了近几年的目标和达成目标所需积累的能力。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那时候觉得能进到蚂蚁就已经是人生巅峰了。所以我的目标是能够在这里学习到前沿的技术能力,能够为蚂蚁的业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如果能够从 P* 晋升到 P* 就好了(手动狗头)。

image.png

接下来就是积极主动。第一个点是**「不让异地成为阻碍」:第一年的节奏是日常在成都支持好业务,每月主动出差一周和主管 @轩与、@太岳 沟通困惑、和前端同事们做技术交流,虽然是异地但不想让自己掉队。@太岳 的团队是一个温暖的团队,没有让我这个异地同学觉得孤单。第二个点是「做好前端而不仅仅是前端」**。@玉伯 有次区域走访的时候说过:“我们都是 P 路线,成长的关键在于是否足够 Professional,是否能成事并成人”。 业务上足够专业,心中有业务大图,清楚业务的核心逻辑、上下游现状和未来趋势;技术上足够专业,从业务趋势推导技术的发力点,从技术出发输入给业务价值。我那时这样要求自己,行业白皮书和技术文档看了很多遍。

全力以赴,和业务一起打江山

在蚂蚁支持的第一个业务是 蚂蚁知识图谱平台-知*,与 @lei娃、@da易 并肩做战友。那时候业界 知识图谱 的发展起步不久,我们对其在蚂蚁内部的价值也属于探索阶段,也就是平台能不能活下来得靠大家的努力。

19 年我们贴着业务建设平台能力,拿下了第一个业务「** 风险图谱」。20 年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很忙很充实,印象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连续上班无休,驻扎在 Z空间 和 「**资金图谱」 的业务方一起对焦问题和需要的能力,有半年的周末都是一个电话 call 就得开电脑看问题,甚至团建爬山的时候也还在电话对需求。还记得有一次是业务第二天有个汇报需要紧急支持,那天等后端联调改问题到凌晨1点多都没动静、打电话也没接,第二天才知道他真的真的太困然后睡着了,早上才起来赶工,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搞笑且难忘的经历。

image.pngimage.png

前端当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 流转分析」、「** 时长分析」等以图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业务看清 ** 的来龙去脉,挖掘空间降本增收,技术上的挑战就是会结合业务场景抽象出不同的图布局,创新实现,后来还申请成功了一个国家专利。

有付出也有收获,那一年我们帮业务拿到了好结果,「** 资金图谱」入围了 FY21 Super Ma 追求卓越 的提名,「** 风险图谱」入选蚂蚁技术大事记、获得了 FY21 T-Star 数据科学奖,我们的平台活下来了,我们一起打下了业务的江山。

image.png

功在平时,水到渠成

前面有提到我入职前两个月以终为始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就是找到自己的发展路线。当时和主管聊下来相对其他技术同学我可能在业务理解这些方向要突出一些,所以我更适合走「业务技术路线」。成为业务前端1号位足够理解业务,以前端图可视化 +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发力点赋能业务。我的第一位主管 @轩与 是一位好主管,人生导师般的存在。

有目标和路线的时候自然是动力满满,那时候好多个周末都得抽出两小时钻研技术才觉得心安(这个人实在太卷了)。结合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前端图可视化展示如图布局预测和图节点聚类等,几个月的尝试以后,诞生了前端可视化预测引擎 @antv/vis-predict-engine,给 AntV G6 贡献了智能布局算法,同时也沉淀了 AntV 的图算法库。20 年底跟着 @山果 一起对外输出《AntV图可视化解决方案》白皮书,见识了什么是格局,也让当时不擅长输出总结的我顺带提升了文档技能。

image.png

21 年初我们原来的前端团队从 CTO 线 合并到了 支付宝体验技术部,加入了@问崖@偏右 的团队。那一年其实刚好赶上原主管 @轩与 准备给我提名,本来还在担心换了团队会不会就没希望了,但崖哥还是很坚定的给我提了,偏右老师也给了很多鼓励。答辩整体比较顺利,用崖哥的话:问题不大,做的东西确实够了。

总结下来就是功在平时,其实晋升述职和年终述职都是类似的,不是到了去讲 ppt 前再来花大量时间去造东西、回想自己做了哪些可以拿出来讲的,而是一开始就应该是方向清晰的、沉淀成果都已经在平时,述职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 规划很重要:想到就等于胜利一半,日常工作的时候要围绕规划重点来展开。
  • 功在平时:完成过程中多一些业务和技术的思考、能力沉淀、文档总结。

抓大放小,精力聚焦

最初业务里是我一个前端带着几个外包做事,“包工头”一样的揽下所有的活,分配给到外包,同时跟进日常进度和 CR。业务活下来盘子变大以后,手里的事情也变多了,同时也加入了一个杭州的正式前端同学 @十吾。 我发现我的精力不再够用,每天从早到晚的需求评审会、几十个 CR、带 @十吾上手业务、还有一些手里事情做完的外包“嗷嗷待哺”等着分配新需求。加上我刚晋升了觉得理所应该立刻提升更“牛逼”的能力,感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陷入焦虑。

在和 @问崖 的一次谈话中他给到了我非常有用的建议,我消化后理解如下,送给晋升后可能正在迷茫的同学:

  • 关于精力聚焦:手里事情更多的时候职责更大的时候,你的精力是无法支撑你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抓大放小,把精力用在真正需要你的事情上,同时也授权一些事情出去让跟着自己的同学有空间成长。
  • 关于晋升后觉得应该立刻提升更“牛逼”的能力:很多刚晋升完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但其实不是这样,你能晋升成功是因为你已经具备了到达这个层级的能力,所以不是立马就应该有飞跃的提升,可以顺着现在的事情继续往下做,做的过程中去找新的方向和突破。

顺势而为,跳出舒适圈

一个人和主管/前端团队 异地 2 年后,我也开始渴望能够在成都有更多正式的前端伙伴,了解到大团队的规划里图方向的同学是要更多放在杭州,同时从 20 年起开始提异地管理的问题,我意识到一直一个前端在成都的长期发展空间的限制了。但其实很纠结,做 知* 对我来说是舒适圈,因为实话说图方向当时在公司很受重视属于重点战略方向,我自己在业务中也有绝对的话语权。

和 @御术 在 C 空间 8 楼 的 oneone 中他输入给我几句话:比你现在职级职位更重要的,是你的成长曲线。我是在最顺风顺水极其舒服的时候离开百度,也正因为这个跳出,让自己的视野、格局获得了特别大的提升,有舍才有得。

在 @御术 的鼓励下,我勇敢做出了决定,转到大部门下成都的前端团队,跳出舒适圈,去挑战新的业务和技术,创造更多的可能。还记得我提转业务的时候娃总 @lei娃 对我说:“尊重你的选择,但还是很遗憾。图谱就像是创业,我们还没上市,创始人先离开了”, 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后来学习了《孙子兵法》后再回顾,当时的决定其实也是「顺势而为」。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很多事情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就能实现,学会顺势而为,要善于忍耐,善于等待。

扬长补短,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22 年 3 月我转到了成都 @苏泊 团队,新业务是 蚂蚁智能化商业洞察平台 Deep*。和之前的最大不同是,这个业务是蚂蚁内部迭代了好几年的成熟业务,仅正式前端都有 20+ 人。我不再是前端1号位,而是从业务某个模块的一名小兵做起。

因为 Deep* 的体量很大很复杂,改个东西光找代码都要花好久。于是我走到了一条弯路上:我是不是必须先精通下前端工程架构,才能做好其它的事情?......就这样过了 3 个月,我由于一直在补短,技术和业务上没什么贡献,状态越来越不好:工程架构不是我感兴趣的、擅长的,我似乎短期也无法达到精通水平。心里落差也越来越大:转业务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以前可以为业务规划出谋划策,现在只能参加零散几个评审,我好像不知道这个业务是长什么样子了?

image.pngimage.png

@轻声 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点醒了我:

其实你不应该盯着自己的短板,一直补短是没有尽头的。扬长补短,先扬长给团队和业务带来更多的价值,过程中再去补短。

于是我开始观察团队的现状,结合自己业务理解强、善于协同等特点,在 @苏泊 的帮助下重新梳理在团队中的定位和价值 ,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前端太多导致每位同学都画地为牢,只懂自己小模块的业务,业务全局不了解”,我主动负责一个业务模块,从全局业务体验和学习 BI 领域基础知识开始到竞品调研,通过分享等形式提升团队同学的业务认知,同时也给到业务一些有用输入。

如“前端团队和业务 PD 后端团队异地,合作出现几次问题,互相不信任”,我把在之前业务经验的带过来《如何在业务中建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输出给大部门更多需要的同学。

如“前端同学做技术分享时容易陷入仅仅把自己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的误区,难以收获好的分享效果”,总结《如何写好一篇技术分享文章》。

到 22 年底,我在新业务完成了较好的落地,和 PD @yuan圆 @bo凌 等建立了信任关系,团队月报里也被好几个同学提到,重新建立起了信心,我终于又是一个有用之人了!

image.png

刻意练习,借事修人

有些道理听别人讲不一定能 get,被圈住了还不自知,自己经历了却是真的感受深刻。

源于一次和 @山果 爬山,他说我和以前很不同。以前的我,虽然业务和技术做的都挺好的,但对自己的定位就是 蚂蚁知识图谱-知* 的业务前端,包括后来从业务线合到体验技术部以后,和前端大团队的链接都不是太多,“和我关系不大、我反正是业务的人”。那时候的我把自己圈在了某一个平台/某种角色/某几件重要的事,因为换了业务换了团队,跳出了原来的圈子,开始和大团队做连接了,开始关注不同的业务了。

从那个时候起,我不再纠结转业务是不是正确的决定了。我明白了,你做的事,不一定非要是那件事。我的心态转变成了「借事修人」,做 知* 也好,做 Deep* 也好,做 前端技术 也好,我们做的是事,但关键的是借助这些事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刻意练习,慢慢我习得了新能力,借着 DIFI 的契机对数据智能方向的业务和技术做了梳理,看清了业务技术大图,逐渐成为了新业务的重要成员,也帮助业务拿到了好结果。

image.png

成事修人,利他之心

这里有一个进阶,从「借事修人」到「成事修人」。22 年 7 月有幸加入前端大部门管理共学的群里,成为首个非 HR 的女同学与 @御术、@玉伯 一起参加管理共学,莫大的肯定。

image.png

我开始接触管理学的知识,识别关键要务、排兵布阵、沟通反馈...每个月会和 TL 们一起学习资料、分享管理心得,甚至连《孙子兵法》都拆书了一遍。那时候因为我还不是 TL 还得接需求,讲真忙的不行,很多资料都是周末学的(就算这样还卷不过别人),但绝对值得,从那时候起我的认知发生了质的提升,也明白到了“人傻就要多读书”。

image.png

23 年初我开始以虚线的形式来带同学,从 3 人到 11 人,关注点也从「借事」到了「成事」。把事情做成,成事的过程中去提升心性、修炼能力,同时想好过程中怎么「利他」。《活法》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多,当时还写了读书心得《读《活法》有感:成事修人,利他之心》。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成事修人: 有正确成熟的「思维方式」,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保持「热情」全情投入,点燃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刻意练习,敢于做难的事情,把考验看作机会,提升「做成事情的能力」,磨炼灵魂、提升心性。「你能做成的事情越多需要你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利他之心: 不能总想自己的利益,先人后已。尽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和团队做一些正面的改变,在业务中、合作中、管理中多考虑他人的空间和成长。大方向上引路,细节上不瞎指挥。不能只提要求,而是要实实在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3 年带着好几个转来的新同学适应业务,辅助减压落地的同时帮助收获了来自 PD/用户 的好评,也努力让自己负责的业务体验越来越好,都是非常欣喜的事情。

回归初心,做好本职

23 年 4 月起前端部门经历了一些变化,我之前规划好的发展路线似乎也都落了空。中途有一两个月间歇的郁闷彷徨难受。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了自己这样下去就是在精神内耗,掉入了梯子陷阱:你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是为了爬梯子而爬吗?爬上去就万事大吉了吗?

不要被外界所驱使,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回归初心,想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能力和水位究竟是什么。职业生涯并不是以线性或者可预测的方式发展的,遇到新的变化时,要保持冷静、有策略地思考,把变化看做机会,为职业生涯储备新的职场燃料。你的学习曲线要远比当前的职位、职称更加重要,机会就是当「组织需要」和你的「能力」刚好匹配的时候

调整好心态以后,我开始在克服「阻力」的同时想办法找到更多「拉力」,跟着 @随機 学习怎么定团队目标,与 @五定 协同互补,让自己所在的团队和业务向好。当你的眼睛不再盯着某些东西,回归初心做好本职的时候,它反而自然而然就来了。

做好本职,先看责,再看权。无论是往「技术架构」还是「技术管理」的方向发展,本职都是「技术」,这是我们应该做好的最基本的责任,如 @镜同 之前提到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不可忘本,更不可一味地造并不必要的轮子。做好本职的关键在于保持专业,在 AI 时代快速发展的时候能够跟上新的步伐,挖掘或引领业务和技术上新趋势和发力点,如我们最近正在研究的 与大模型 Copilot 结合的智能图表/报表推荐 等。业务有认知,技术有体感,先做正确的事(Lead),再正确地做事(Manage)


蚂蚁这四年经历了很多事,遇到了不同的人,虽然不一定都趋于完美,但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给正在阅读的你一些帮助。

四周年,依枫的故事未完待续 🌈